采埃孚大裁员,爱信利润腰斩:你苦练十年的功夫,干不过人家一把

讲真,最近看到采埃孚要在德国裁两万人,爱信的利润直接腰斩,我第一反应不是震惊,而是想笑。

这不叫新闻,这叫时代的讣告。一个靠着内燃机和复杂机械结构躺着数钱的时代,终于被人一脚踹进了ICU,而且是拔管儿的那种。这不是什么商业竞争,这是一场针对旧神的血祭。过去一百年,变速箱厂就是汽车工业的婆罗门,是神。他们负责定义“高级”,定义“平顺”,定义“驾驶乐趣”。车企求着他们,消费者捧着他们。现在呢?神被拽下来了,发现底裤都是洞。

为什么?因为电动爹来了。电动车这玩意儿,从根上就是反骨仔,是来掀桌子的。它解决动力问题的方式,突出一个简单粗暴,不讲武德。你内燃机辛辛苦苦搞什么活塞连杆,燃烧做功,然后通过一套复杂到能让大学生挂科的玄铁咒缚器,也就是变速箱,把动力梳理得服服帖帖再传到轮子上。整个过程充满了仪式感和工业美,像一场精密的芭蕾。

电机怎么干?它直接就是一个大力出奇迹。电门踩下去,扭矩瞬间拉满,没有迟滞,没有换挡,像个精神小伙直接把动力怼你脸上。特斯拉Model 3一个单速齿轮箱,零百三秒多,比亚迪也一样。你那八个、九个、十个档位,在人家面前就像一个苦练了十年咏春的老师傅,碰上一个拿着AK47的悍匪。你还在那“嘿、哈”地比划呢,人家一梭子已经把你打成筛子了。

采埃孚大裁员,爱信利润腰斩:你苦练十年的功夫,干不过人家一把-有驾

保时捷那个Taycan,不信邪,非要在后桥上搞个两档变速箱,结果呢?除了在宣传稿上显得自己“技术底蕴深厚”之外,对实际体验的提升,微乎其微。这就是典型的旧神最后的倔强,属于行为艺术。更绝的是增程式,发动机彻底沦为一个编外人员,一个在角落里默默发电的充电宝。它跟车轮之间,连根毛的关系都没有。变速箱?对不起,我们这儿没你这个岗位。

所以你看,爱信和采埃孚这些巨头,现在的心态就是集体崩溃。之前是舒舒服服地当地主收租,现在发现佃户们不仅不交租了,还自己买了地,盖起了楼。这就叫釜底抽薪。爱信慌了,赶紧抱紧丰田大腿,搞了个什么电驱系统给bZ4X用,还发布了一个叫“Xin1”的架构。采埃孚也“悟了”,21年就把内燃机传动部门和电驱部门合并,给极氪、智己这些新势力供货。

看着好像是积极转型,对吧?是是是,态度很端正。但这事儿的荒诞之处在于,他们转型的方向,正是他们客户想要干掉他们的领域。这就像什么?就像你原来是卖宝剑的,现在天下太平了,你改行卖盾牌。结果发现,你那些老客户,现在人均都会金钟罩铁布衫了,而且比你造的盾牌还好用。

大众自己关手动变速箱厂,比亚迪、吉利、长城这些中国车企,疯了一样自研电驱系统。为什么?因为电驱是未来电动车的“脑干”,是核心中的核心。这玩意儿要是还捏在供应商手里,那不等于把自己的命根子交给了别人?我作为一个开车多年的中年人,深深理解这种不安全感。当年车企吹嘘自己搭载了采埃孚的8速玄铁咒缚器,那感觉就像自己的孩子上了名校一样,脸上贴金。现在呢?车企们想的是,我自己就是名校,我还要你这个补习老师干嘛?

最好的竞争,不是把你打败,是让你直接消失。最好的手段,不是把蛋糕抢走,是直接把餐厅爆了。现在车企自研电驱,就是要把整个餐厅给爆了。

这场变革的残酷,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一个在德国调校了一辈子变速箱的工程师,他的手感,他对齿轮间零点几毫米间隙的理解,曾经是艺术,是财富。现在,这些屠龙之技,一文不值。他得放下扳手,去学什么叫FPGA,什么叫高压电路,跟二十多岁的毛头小子一起上课。他几十年的尊严和骄傲,被几行代码碾得粉碎。妈的,这简直就是一场屠杀。

更讽刺的是,德国的工厂在拆生产线,机器卖到亚非拉。中国的工厂在疯狂招人,一个会搞电驱的工程师,薪水能比传统机械工程师高一倍。德国工程师飞到中国来指导我们怎么改造旧设备,结果我们的技师反过来教他们,这个新材料应该怎么用。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这不就是技术反向输出的典中典吗?

我最近在想,其实买菜车的需求才是最真实的。楼下大爷那个老头乐,转弯半径小得离谱,我那破车掉个头费劲死。你看,最尖端的技术,有时候解决不了最朴素的问题。

采埃孚大裁员,爱信利润腰斩:你苦练十年的功夫,干不过人家一把-有驾

所以,采埃孚和爱信们的未来在哪里?靠丰田这种还抱着混动大腿的旧势力再续几年?还是在800V高压平台这种卷得更厉害的领域里,跟车企、跟中国新供应商们血战到底?我觉得都悬。他们的体量太大了,转型就像恐龙学跳街舞,每一个动作都可能导致自己骨折。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别说,还真挺形象的。这些巨头现在就像一个压缩毛巾,被时代的水一泡,迅速膨胀,然后迅速瓦解。

采埃孚大裁员,爱信利润腰斩:你苦练十年的功夫,干不过人家一把-有驾

你看,车企和供应商的关系,已经彻底颠倒了。以前是供应商爸爸,现在是车企爸爸。车企说我要这个,你给我做出来;车企说我不要你了,你就得滚。整个全球汽车的血脉网络正在重组,过去那种稳定、体面的合作关系,不复存在。现在是黑暗森林,是修罗场,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些老牌巨头技术底蕴深厚,总能找到出路的,比如搞搞智能底盘什么的。这话听起来很政治正确,但毫无意义。这就好比说一个王朝覆灭了,但旧时代的王公贵族们可以去搞点房地产,总能活下去。是,能活,但已经不是那个味儿了。从世界的统治者,变成一个苟延残喘的富家翁,这本身就是一种失败。

所以,最终决定这些巨头生死的,不是技术,不是市场,甚至不是他们自己。是什么?是命。时代这趟高速列车,没给你留座位,你扒着窗户都没用,早晚给你甩下去。就这么简单,就这么不讲理。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