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开M9增程版自驾,来回3000公里,实际用油其实没想象中多。高速上我基本拉着120码的智驾巡航,油耗比我预期要省不少。加了4次油,总油费大概1350元,电费几乎不用算,基本纯油模式居多。简单算下来,每公里花费0.47元左右,听着挺香对吧?
但细想,咱得先说这油耗性价比到底行不行。
我手头没大样本,算是估算加体感。M9增程版,29公里电续航,电机配个1.5T发动机,更多就是给电池充电的发电机角色。高速上你别指望电池帮太多,几乎就是靠油。城市内电模式才明显省油。加上我这次跑长途,电耗基本掉价了。
我刚才翻笔记,发现朋友李师傅说,M9正常油耗跑高速得7到8L每百公里,半年开的经验谈。他说,这个价格,车子不算省油,但好开,智能辅助比不少同级车强。他修车,也关注质量问题,说这车后期维修费用还行,没有特别坑。
对比起同价位的理想One和蔚来ES6,M9油耗确实没优势。理想One官方说6.5L油耗,我估摸也得7个多左右,硕大的车身加了电池负重,油耗飘忽。蔚来ES6纯电自主补电,情况又完全不同,长途高效快充下来,电费比油费划算多了,但电池衰减风险也在那。相较,M9的增程逻辑,既不算纯电纯油的天花板,油耗又被纯油车碾压,这中间地带有点尴尬。
提到供应链,这种增程模式实际上是妥协的产物。发动机不是直接驱动车轮,而是辅助发电,就像厨房里那个多功能料理锅,主打节能烹饪,但复杂得很。它能调度的零部件多,成本也高。客户看着复杂,以为省油,其实你得倒腾这发动机、发电机、电池几堆东西共用,还得保证它们不会卡壳。供应链上一环出错,全车性能跟着掉。
刚自己思考,这个高科技增程系统其实是研发团队花了不少心思的——平时和传统油车、纯电车比,这个方案是左右逢源,但成本自然碾压纯油车。一位同行抱怨:这玩意,供应链一点差错,整车成本就往上提,这油耗省下来可能不值。他这话我半信半疑,毕竟从工厂到经销商,每多一套复杂系统,就少一个环节稳定性。
之前我写文章时说这个油耗性价比还可以,其实说的有点大,没算到电模式在长途的低利用率。收回来,我觉得这车的价值点更多在车机互联体验和智能辅助,油耗只是不错而已。
走高速时,我试图让智驾在轻微上下坡路段利用电池,但数据表明电耗还是很快见底。电续航官方30公里,到了高速120码状态下,总体电用完时间大概15分钟。电池放弃得快,这个体验和我预想差距蛮大。不少同事都说:增程技术真是个矛盾体,跑长途纯电基本用不到,充沛能量又没法完全放电。
说到电费的忽略不计,得说这是我有条件的优势。我乡下家用的是太阳能光伏,电算真正免费;但如果是在大城市充电,一个充满电的成本至少要四五十元,长期看也不能随便忽略。这边先放下,不然话题跑广了。
M9油箱容量大约65升,理想状态下满油跑800公里,算算每公里基础油费浮动还得低于0.5元,这对家庭出行尚可,但相比传统燃油车中的7L/100km车型,优势并不明显。实际操作中,4次加油并非完全加满,可能误差在10%左右。
对了,有次在服务区遇到一个销售小哥,他跟我说:客户说,这车’既想省油又想智能’,其实自己脑子里也三星连线的难度大。他这评论挺直白,我觉得他话里有点道理。你不觉得吗,我们买车,不光是性能,更是情感和体验的混合打包,不单纯是数据比拼。
顺便小跑题,我这趟旅途中还发现一趣事。服务区旁边的新能源充电桩,半小时内基本占用率超过80%,大多是比亚迪、特斯拉,M9这类增程车很少见。猜测(样本少,纯属推测),增程车用户可能更注重长途驾驶稳定性,城市充电就很少用这个功能,更多是用时靠油,闲时靠电——这组合有点像家里双职工分工,一人外勤跑赚钱(发动机),另一人留守管家(电机),没想到家庭比喻还能这么非典型贴切。
说实话,这趋势多少让我有点头疼,汽车厂商同时背负环保压力和成本压力,增程车型定位越来越尴尬。是算法不够精,还是供应链没跟上?还是只是在延缓纯电化焦虑?每家说法都有点说服力,但如何做到真正高效,我还得再观察。
这次自驾回来,感触是,增程车的适用场景其实蛮局限的,类比手机APP,M9更像是个复合型工具箱,功能多但用着没那么顺手。相比那些直截了当的纯电或纯油车,增程版本对车主的使用要求更高,甚至会影响日常维护和后续成本预算。
你自己有开过类似的增程车吗?有没有觉得智能真能带来省油效果,还是那种看似美好,实际心累的复杂感受?也许下次,我得摸摸电池温度传感器,看看是否真的做到热管理优化。这细节(咱先按下不表)可能是省油或者浪费的关键。
最后想说,油费每公里0.47元,说实在不算便宜,但也没那么难接受。只能问一句,这样的消费体验,背后隐藏的真实成本,你准备怎么去权衡?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