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的天岳先进,一出手就是“重锤级”消息。这家靠着买下山东大学的技术成果起步的公司,12年后跻身全球第二大碳化硅衬底龙头企业,8月20日顺利登陆港交所,市值突破200亿港元。谁能想到,从“别人家的技术”,到让华为、宁德时代争相投资,天岳先进成为了国产替代的“扛把子”。如今,新能源汽车“跑得更远”、光伏逆变器“更轻快”,都能找到它的“硬核”身影。
读到这则消息,不由得让人感慨:过去造电动车、搞5G基站卡在进口芯片上,经常被迫接受“高价+限量”的屈辱,如今终于扬眉吐气了。身边一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混迹多年的朋友感叹,这碳化硅衬底的国产化,对他们这种缺乏议价权的小企业简直是久旱甘霖。更别说天岳搞出的8英寸技术,直接让续航能力再上10%,这效率提升,堪比电动车破了续航“天花板”。
然而,这一份风光背后,全靠一个人12年前义无反顾的“硬杠”精神。宗艳民,这位靠工程机械年销30亿赚得盆满钵满的老总,46岁那年,觉得机械行业没啥增长潜力,干脆ALL IN投身高科技碳化硅材料。当时国内市场,甚至没人愿意去碰这门冷冰冰的技术——研发难度太大,回本无期,谁愿意这么“轴”?但宗艳民偏偏不信邪,砸下12个亿,带着团队做了数千次试验,硬是啃下了那块最难啃的“硬骨头”。这种赌上未来的魄力,放在今天很多人怕是要说他疯了,但他用十几年的结果证明,疯狂也是一种远见。
当然,技术突破仅仅是首关,真正的硬仗在于工业化量产。当2012年他们拿出2英寸的衬底样板时,行业内大牌企业已经把市场垄断了30年。可天岳先进不信邪,步履不停地往前冲。终于,在2023年攻克8英寸量产,并紧接着推出12英寸样品,成功站上行业制高点。一件小小的碳化硅衬底,每增加一寸,不仅成本下降三成,更关键是,它直接能掐住新能源汽车、电力设备“喉咙”上的命门。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搞定的事,也难怪华为、宁德时代这些大佬企业会争先恐后下注。
从一个看似冷门的半导体起步,天岳先进诠释了什么是抱团取暖、上下游联动。华为投它,是为了稳住核心供应链;宁德时代押注它,是为未来电池效率提前铺路;国内车企扎堆抢货源,则是为了摆脱对国外巨头的依赖。在这个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的背后,一条以天岳为代表的产业链,正在缝缝补补、步步坚实。
当然,登顶不代表可以松懈。现阶段,12英寸衬底良率刚刚过60%,离规模量产还差个临门一脚。而国际巨头英飞凌、Wolfspeed可不会束手留情,价格战很可能是接下来的主旋律。宗艳民的未来三年扩产计划需要再投资20亿元,这是一场没有喘息机会的技术与资本竞跑。更何况,技术的更新速度令人眼花缭乱,谁慢一步,谁可能就会被市场无情甩下。
从买技术起步,到打破国外封锁、跻身全球第二,这家公司用12年的坚持,让人看到了国产替代的实力。天岳先进的故事不仅仅是它自己的“拼杀”,背后更是我国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的缩影。从2019年到现在,国内碳化硅衬底市场份额从5%涨到28%,这是一场全行业的硬仗,也是我们一点点摆脱进口依赖、构建未来竞争力的过程。
但话说回来,像碳化硅这样的卡脖子技术,我们还有多少是正在突破路上的?芯片光刻胶、航空发动机叶片,甚至一些你听都没听过的关键技术,依然是外国巨头牢牢把控。这些“硬科技”,最终能否硬气到底,不仅靠企业埋头苦干,更得靠整个生态系统、上上下下合力打通。否则,单打独斗的“天岳们”,就算再传奇,也终究是杯水车薪。
所以,当我们为天岳的8英寸技术欢呼时,是不是也该问问自己:还有多少个“12年”在路上?那些默默耕耘的技术人还能否等到翻盘的机会?这个时代需要更多“宗艳民”,而这种“轴劲儿”,未来能否催生更多传奇?这或许正是我们身处其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