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被撞飞?理想i8这波操作,到底打了谁的脸?

当一辆8吨重的卡车被家用SUV撞得四轮离地、驾驶室翻起压到对方车窗时,你是该夸SUV太结实,还是骂卡车像纸糊的?最近车企圈就上演了这么一出“神仙打架”——理想i8上市发布会放了段“抗日神剧式”碰撞视频,乘龙卡车看完直接炸毛:“你小子故意找茬!”理想却一脸无辜:“不关我事,第三方测的!”一个说被摆了一道,一个说纯属巧合,这出罗生门背后,到底是谁把安全当营销的遮羞布?

卡车被撞飞?理想i8这波操作,到底打了谁的脸?-有驾
卡车被撞飞?理想i8这波操作,到底打了谁的脸?-有驾

一、“卡车跳芭蕾”:理想的“安全神剧”是创新还是造假?

先看理想发布的那段“炸裂视频”:理想i8和乘龙卡车正面对撞,卡车当场表演“旱地拔葱”——四轮离地、驾驶室与货箱分离,像被孙悟空打了一棒的妖精,翻着跟头砸向理想i8的前窗。而理想i8呢?A柱纹丝不动,气囊全开,车门自动解锁,活脱脱一个“肉身扛导弹”的硬汉。

这画面要是搁短视频平台,标题得是“震惊!8吨卡车竟被SUV撞飞,中国神车诞生!”但问题是,现实中谁家卡车会这么“不禁撞”?乘龙卡车的声明里戳了个关键漏洞:“未公开测试车辆状况、场景环境”。翻译成人话就是:你理想是不是给卡车动了手脚?

比如,卡车是不是被“减配”了?正常卡车的驾驶室和货箱是用高强度螺栓固定的,视频里那分离速度,活像用胶带粘的;再比如,卡车是不是“过检车”?就像你买了辆二手自行车,看着新,实则刹车早失灵了;甚至有没有可能,理想偷偷松了卡车的悬挂螺丝?毕竟8吨的铁家伙,正常碰撞就算被撞退,也不至于“跳起来翻跟头”——除非它本身就是个“纸糊的道具”。

更有意思的是,理想最初的视频没给卡车打码,被网友认出是乘龙后,连夜给车标打了马赛克。这操作像极了小学生闯祸后赶紧擦黑板——早干嘛去了?要是真“随机购买”“没指定”,打码的意义何在?难不成是怕观众发现卡车的“真实身份”有问题?

二、乘龙的愤怒与理想的“甩锅术”:谁在撒谎?

乘龙的声明堪称“车企骂人艺术范本”,字里行间都透着“被踩了尾巴”的愤怒:“自定义碰撞条件”“特定设计非常规场景”“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最狠的是那句“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活脱脱一个被当众扒了裤子的受害者。

而理想的回应呢?堪称“甩锅教科书”:“全权委托第三方”“没指定卡车”“随机购买”“测试由检测机构提供”。听着挺有道理,但细想全是漏洞——

第一,“第三方检测机构”是你理想花钱请的吧?客户是上帝,检测机构会完全“中立”?就像你去拍写真,摄影师肯定会按你要求“把脸P小点儿,腿拉长点儿”,第三方检测就没有“客户需求”?比如理想会不会暗示“往狠了测,越夸张越好”?

第二,“随机购买卡车”是你说的,谁能证明?就像你说“我随机买了个西瓜很甜”,结果观众发现你是从自家瓜地里摘的——“随机”两个字,口说无凭。

第三,中国汽研说“测试符合规定”,但又补了句“不属于强制性测试”“用于开发验证”。翻译一下:这测试不是国家要求的,纯企业自嗨。那标准是谁定的?理想作为“开发验证”的主体,会不会“建议”第三方“按这个场景测”?就像你写论文,让数据“符合预期”,结果被发现改了原始数据——非强制性测试,不就是“想怎么测就怎么测”?

最讽刺的是乘龙说自己“通过ECE认证”(欧洲商用车安全法规),欧洲的安全标准总不至于比理想的“自定义标准”还低吧?要是乘龙卡车真这么“脆”,欧洲的卡车司机早集体罢工了。

三、安全营销内卷:从“保命”到“秀肌肉”,消费者被当猴耍

这事儿本质上是车企“安全内卷”到走火入魔的结果。

以前车企比油耗、比配置,现在直接比“谁撞得更狠”。你撞墙我撞柱,你撞小车我撞卡车,恨不得把坦克开出来撞一撞。但安全的本质是什么?是“正常开车不会死”,不是“撞翻卡车才叫安全”。

理想这波操作,就像健身房教练为了卖课,当众表演“一拳打飞跑步机”——看着厉害,实际跟你健身半毛钱关系没有,反而误导你“跑步机会飞,千万别买”。消费者要的是“市区代步被追尾,人没事”,不是“高速上跟卡车正面对撞还活着”——毕竟正常人谁会跟卡车正面对撞?

更恶心的是,车企把消费者当傻子。今天理想说“我的车能撞翻卡车”,明天乘龙说“我的卡车能扛住坦克”,后天比亚迪说“我的车能撞穿地球”——最后消费者信了,真以为自己开的是“变形金刚”,结果现实中轻微剐蹭就气囊没弹开,找车企维权,对方一句“那是极限测试,你开车别学”就打发了。

就像当年某车企宣传“车门能站人”,结果车主真站上去,车门直接掉了——营销归营销,命是自己的啊!车企把安全当“流量密码”,本质上是拿消费者的生命开玩笑。

四、法律和行业规则的漏洞:谁来管管“自定义测试”?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和行业规则根本管不住这些“自定义测试”。

乘龙说理想“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但“贬低对手”的前提是“捏造事实”。理想可以说“我测的就是事实”,第三方也说“符合规定”——法律上怎么界定“自定义场景”是不是“捏造”?

广告法禁止“虚假宣传”,但理想可以说“测试结果是真的”——卡车确实被撞飞了,至于“为什么被撞飞”(是不是改装、减配),法律没要求必须公开。就像你卖减肥药说“吃了能瘦10斤”,确实瘦了,但没说“是因为拉肚子拉瘦的”——这算不算“虚假宣传”?

行业标准更是一片混乱。目前的安全测试,不管是C-NCAP还是IIHS,都是“标准化场景”(比如正面50%重叠碰撞、侧面碰撞),而理想搞的“超级实验”,属于“自定义场景”。既然是非标准测试,那结果就没有可比性——你理想能撞翻卡车,我五菱宏光说不定还能撞翻火车呢,只要我“自定义场景”(比如火车停着,五菱全速撞)。

这种“自定义测试”泛滥的结果,就是消费者彻底懵了:今天信理想的“卡车撞不烂”,明天信乘龙的“我才是真安全”,到底该信谁?最后发现,谁的话都不能信——因为他们说的“安全”,跟你实际开车的“安全”,根本不是一回事。

五、消费者该醒醒了:安全不是“秀场”,而是“底线”

理想和乘龙的互撕,本质上是把安全当成了营销的筹码,把消费者当成了流量的工具。

理想需要用“撞翻卡车”证明自己“安全”,毕竟它的目标用户是“家庭用户”,“安全”是最大卖点;乘龙需要用“ECE认证”证明自己“没造假”,毕竟卡车司机买车看的是“扛撞”,被理想这么一搞,谁还敢买乘龙?

但消费者呢?我们要的不是“抗日神剧式”的碰撞视频,而是“正常开车出事故,能活着走出来”。与其争论“卡车有没有被改装”,不如问问车企:

——你的安全测试,敢不敢公开所有原始数据?(车速、碰撞角度、车辆状态)
——你的“超级实验”,跟我日常开车遇到的场景,有几毛钱关系?
——如果真遇到卡车碰撞,你敢不敢承诺“按视频里的结果负责”?

可惜的是,这些问题,车企永远不会正面回答。他们只会继续拍“安全神剧”,继续甩锅“第三方”,继续把消费者当傻子——反正流量有了,销量涨了,至于你信不信,不重要。

最后说句实在话:下次再看到“撞翻卡车”“碾压坦克”的视频,建议大家直接快进。因为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秀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就像你妈给你煮的粥,不会大喊“我的粥能治百病”,但喝着暖和,这就够了。

车企们,别再拿安全当“秀场”了。我们买的是车,不是拍电影的道具。要是真有本事,不如把“撞翻卡车”的钱省下来,给消费者多加点安全气囊,或者把车身钢材加厚点——毕竟,保命的东西,从来不需要“特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