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携手华为打造启境品牌首车明年亮相

有些新闻一出来,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丢了一块石头——咚的一声,水花四溅。

比如这次广汽和华为官宣成立全新汽车品牌“启境”,注册资本15亿元。

你说,这消息搁两年前听着可能还挺遥远,现在却让人觉得像隔壁老王突然换了辆法拉利一样近在眼前。

不过要是顺着时间线捋,你会发现这个故事并不是今天才开场。

今年4月,上汽的“尚界”登场,那是鸿蒙智行“五界”的最后拼图。

当时余承东还特意放话:“五个手指握成拳就够了,不需要第六个。”

结果转身广汽和华为就在1月份签了深度合作协议,说2025年起连推三款旗舰车。

这节奏,有点像刚收完一季大结局,又直接给观众塞一个外传番外篇。

广汽携手华为打造启境品牌首车明年亮相-有驾

而且广汽这回可没客气,3月18日干脆成立华望汽车技术(广州)有限公司,把15亿真金白银拍桌上,还包揽了从零部件制造到整车销售的一条龙业务。

这种下重注的姿态,不太像试探,更像是准备长跑马拉松,鞋带都系死那种。

更妙的是,今年5月21日,他们一次性申请了45件“启境”商标,全类别覆盖,甚至关联商标也不落下。

“新境”“智境”“至境”“易境”……看得我脑子里自动浮现出游戏解锁地图的画面,一关接一关。

你要问为什么大家对这个事这么兴奋?

广汽携手华为打造启境品牌首车明年亮相-有驾

因为它不是简单地再多一个新能源品牌,而是两个本土“大佬”的资源互补:广汽的造车功底+华为的软件、芯片、智驾能力。

如果用厨房比喻,大概就是一个米其林主厨搭档人工智能烹饪系统——食材与算法齐飞,你很难不期待第一道菜端上来的样子。

而且首款车型瞄准30万级豪华智能新能源市场,还提供纯电和增程两种动力形式,对年轻群体显然有强烈吸引力,这是冲着蔚小理以及BBA同价位段去抢饭碗啊。

广汽携手华为打造启境品牌首车明年亮相-有驾

但别光被热闹冲昏头脑,我们还是得看看背后的盘算。

从市场格局来看,高端新能源赛道竞争已杀红眼,小米SU7靠价格策略打穿入门高端区间,比亚迪仰望系列又牢牢盯住硬派越野圈层,这时候启境如果不能拿出真正差异化卖点,很容易陷入中间尴尬地带:价格压不过传统豪牌、科技感未必比新势力惊艳。

不过反过来想,它背后可是鸿蒙座舱+乾崑ADS 3.0 智驾,如果体验真能做到超预期,那将是一张很硬的王牌——毕竟消费者现在买车早就不只看发动机参数,还有多少人愿意为了语音助手丝滑响应掏钱?

答案恐怕会吓你一跳。

当然,也有人泼冷水,说这种跨界组合常常遇到磨合问题——企业文化不同、研发节奏不同,一旦意见分歧,就可能影响产品上市周期。

我倒觉得这是合理担心,但别忘了,两家其实已经在多个项目上试过水,比如AION LX Plus等车型已经搭载部分华为技术,所以他们并非完全陌生人的联姻,更像二婚家庭,各自都清楚彼此脾气,也知道哪些坑不能再踩第二次。

最让我好奇的是,“启境”这个名字本身透出的野心感。

一方面,它暗示突破边界、新世界开启;另一方面也藏着一种叙事雄心——不仅要做台好开的车,还想定义下一代智能驾驶生活方式。

这听起来有点宏大,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过去十年的发展速度告诉我们,这类口号并非全无实现可能,只是成败往往取决于执行细节,比如量产节点卡得紧不紧、电池供应链稳不稳,以及软件更新频率能否保持领先等等。

历史案例摆在那里:2018年一些当红的新势力,如今已经悄无声息消失在新闻版面,因为他们低估了造车烧钱速度,也高估自己抗风险能力。

站在消费者角度,我既期待又谨慎乐观——毕竟距离首款实车亮相还有一年多时间,在这期间谁也不知道市场风向会不会再变一次。

但不可否认的是,“广汽x华为”这个标签天然自带关注度,就跟娱乐圈里的“双顶流组CP”一样,即便作品迟迟不上线,每一次路透图都会引发讨论潮。

不信等到明年测试谍照曝光的时候,再看看朋友圈是不是又刷屏一次?

所以,这到底是一场足以改写格局的大棋,还是一波营销上的漂亮翻身仗?

留给我们的观察窗口至少还有18个月。

而我私心希望,到时候看到的不只是发布会上灯光炫酷的一分钟视频,而是真正能跑进用户生活里的东西。

不然这一切轰轰烈烈走下来,要是在街头见不到几台“启境”,那热闹就只能停留在PPT里了。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这样的组合,是靠谱创业型CP,还是蜜月期结束就开始各忙各家的短暂合作?

评论区聊聊呗,看法留存,以后我们一起验证谁押中了宝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