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行车过程中,很多驾驶员可能都曾有过这样的困惑:明明感觉前方的车辆在减速,距离也在迅速拉近,但它的刹车灯却迟迟没有亮起,让人心里一紧,不得不提前、甚至重踩刹arange刹车来避免追尾。
这种让人心惊胆战的场景,在新能源汽车日益普及的今天变得越来越常见,而其背后的“罪魁祸首”,往往就是那个被一些车企捧上神坛的“单踏板模式”。
如今,这项备受争议的技术,终于迎来了国家层面的规范。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新规,虽然没有直接点名单踏板模式,但其内容却精准地扼住了它在安全上的软肋, фактически宣告了其过去那种野蛮生长的状态已经“变相终结”。
这不仅关系到未来新车的生产标准,也让无数已经习惯了这种驾驶方式的老车主们心中打上了一个问号:我们的车,也会被远程OTA升级“拨乱反正”吗?
要理解这场变革的意义,我们首先得弄清楚,单踏板模式究竟是什么,它又是如何从一项“黑科技”演变成一个公共安全话题的。
简单来说,单踏板模式就是将车辆的加速与减速功能,高度集成在了同一个加速踏板上。
驾驶员深踩踏板,车辆加速前进;当需要减速时,则只需要松开踏板。
松开的幅度越大,车辆的动能回收系统介入的强度就越高,从而产生明显的拖拽感,使车辆减速,甚至完全刹停。
在整个过程中,驾驶员的右脚几乎不需要移动到刹车踏板上。
从车企的宣传口径来看,这套系统简直优点多多。
首先是节能,通过动能回收为电池反向充电,据说能提升高达15%的续航里程,这对于饱受“续航焦虑”困扰的电动车用户而言,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其次是节省维护成本,因为绝大多数的减速都由动能回收完成,物理刹车片的使用频率大幅降低,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最后是驾驶的便捷性,尤其在城市拥堵路况下,右脚不必在两个踏板间来回切换,理论上能减轻驾驶疲劳。
在特斯拉等品牌的引领和大力推广下,单踏板模式一度被视为电动车时代区别于燃油车的革命性标志。
然而,理想的丰满掩盖不了现实的骨感。
这项颠覆性的设计,与人类在过去一百多年里建立起来的驾驶习惯产生了根本性的冲突。
从我们考取驾照的第一天起,教练就反复强调一个安全铁律:遇到紧急情况,右脚的第一反应是迅速离开油门,果断踩下刹车。
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指令,而是一种经过千锤百炼、深入骨髓的肌肉记忆。
单踏板模式却试图重塑这种本能,它告诉驾驶员,紧急情况下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抬脚”,而不是“踩刹车”。
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
在正常、放松的状态下,大脑学习和适应新模式并不困难。
可一旦突发危险,人脑会瞬间进入应激状态,此时支配身体行动的,往往是最原始、最牢固的本能反应。
面对突然横穿马路的行人或前方的急刹车,一个习惯了单踏板模式的驾驶员,他的大脑和身体会如何选择?
是遵循新习惯“抬起踏板”,还是遵循旧本能去寻找那个独立的刹车踏板?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一份统计报告揭示了残酷的现实:在与单踏板模式相关的交通事故中,高达67%的驾驶员在事后承认,他们在紧急关头出现了操作失误,要么是忘记了踩刹车,要么是错误地将抬起加速踏板等同于紧急制动,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比肌肉记忆错乱更普遍、更危险的,是那个臭名昭著的“刹车灯不亮”问题。
在许多早期的单踏板模式设定中,只有当车辆的减速度达到一个较高的阈值时,刹车灯才会被触发点亮。
这就意味着,当驾驶员只是轻微或中度松开加速踏板,让车辆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滑行减速时,刹车灯是完全熄灭的。
这对于后车驾驶员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
他们无法从最直观的信号——刹车灯——来判断前车的驾驶意图,只能依靠目测距离的变化来做出反应,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反应时间和追尾风险。
有数据显示,采用这种模糊刹车灯逻辑的车辆,其被追尾的概率比传统驾驶模式的车辆高出近三成。
为了节省那一点点电费,却要承担如此高的安全风险,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面对日益增多的事故案例和公众的广泛质疑,监管部门终于采取了行动。
工信部发布并于2024年7月1日开始对新生产车辆强制执行的《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GB 21670-2023)国家标准,以及后续的相关解读,为这场争议画上了句号。
新规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两点:
第一,驾驶模式的选择权必须交还给用户,出厂默认设置必须是安全的传统模式。
新标准明确要求,带有能量回收功能的车辆,其默认的驾驶模式不应是那种仅靠松开加速踏板就能产生显著制动效果的“强动能回收”模式。
换句话说,车企不能再把单踏板模式作为“默认选项”强加给消费者。
用户如果想体验这种模式,必须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自己进入车辆设置菜单进行手动开启。
这一规定,从源头上避免了新手或不了解该功能的车主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道路上的安全隐患。
第二,减速必须亮灯,消除“幽灵刹车”。
新规对能量回收系统的刹车灯点亮条件做出了强制性规定。
无论车辆的减速是由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引起的,还是由松开加速踏板的能量回收系统引起的,只要其产生的减速度达到了一个足以被后车感知到的明确数值,刹车灯就必须无条件地被点亮。
这一条规定,彻底解决了单踏板模式最大的安全痛点,让车辆的行驶状态变得透明、可预测,所有道路参与者都能在一个统一、清晰的信号语言下进行沟通。
工信部的这次出手,可谓精准而有力。
它并没有粗暴地禁止动能回收这项节能技术,而是为其戴上了“安全紧箍咒”,守住了驾驶安全的底线。
它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任何技术的革新,都不能以牺牲公共安全为代价;科技的进步,应当是让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安全、更便捷,而不是让驾驶员在“省电”和“保命”之间做艰难的权衡。
那么,对于那些已经行驶在路上的、拥有旧版单踏板模式逻辑的存量车,尤其是特斯拉等品牌的庞大用户群体来说,新规意味着什么呢?
从法律上讲,“法不溯及既往”是普遍原则,新标准主要约束的是其生效之后新申请认证和新生产的车辆。
然而,从企业责任和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情况则更为复杂。
既然国家已经为这项技术的安全应用指明了方向,如果车企继续放任存在安全隐患的旧系统在市面上运行,一旦发生相关事故,其将面临的舆论压力和法律风险将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一个极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相关车企会通过OTA远程升级的方式,主动使其存量车辆的系统逻辑向新标准看齐。
这种升级,或许不会强制取消单踏板模式,但很可能会将该模式的默认状态调整为关闭,并最关键地,更新刹车灯的点亮逻辑,使其符合新规要求。
对于老车主而言,这或许需要一点时间去重新适应,但从整个交通环境的安全大局来看,这无疑是必要且积极的改变。
毕竟,道路安全,容不得半点模糊和侥幸。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