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看到朋友圈里爆出来常州一辆小米汽车着火的事,我第一反应其实挺冷静的。谁没见过电动车起火的新闻?尤其是近两年,电车火的就没少见,听说从2019年到相关事故起码上千起(估计数字,官方没统一披露)。但这个小米车火,和大家讨论得那样,真是锂电池惹的祸吗?我倒觉得事儿没那么简单。
我这人一向爱从供应链角度揣摩车事,这事儿里边的电池不是个简单玩意儿。锂电池着火,很多人脑补成电池爆炸+瞬间火海,其实电池模块设计里有几重防护,想一想,就像一颗核弹外裹的层层壳,防爆、防短路、防过热。有句话说得好,电池如果半路罢工了,那整个供应链又得折腾一遍。从原材料、到组装,再到整车研发,哪个环节出了纰漏,都可能埋雷。说白了,是不是设计和制造瑕疵,还差最后的火灾勘查结果到底定下来。
前几天跟一个做电池Pack的老朋友语音,他说:这电池起火,常见是热失控,就是电池温度控不好,连锁反应。 他不止一次亲口讲过,几乎所有车企都吃过这亏,尤其那些赶时间、偷工减料的二线厂。小米进车圈才一年多,还没啥实操经验,供给链全套都是刚搭起来的新兵团。这堆电池,到底是不是被折腾累瘫了,出个小毛病就会被放大多了。想想特斯拉早期Model S也时不时着火,是不是对比一下心里更平衡?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2022年一款30万左右的同级纯电SUV,买家反馈保养费用比小米便宜10-20%,还不含意外修理的概率问题。换句话说,小米车用着可能会更累点,出故障概率也高点(样本少,别当真),这几年供应链波动大,芯片涨价、原材料飙升,做车其实蛮难。不信你问问那些一线研发工程师,改个电池管理系统算法得跑多少轮试验,光浪费时间和成本都比普通燃油车高不少。
顺便说个怪事,刚跟我哥他们打电话,他买了一辆同价位电车,最近两个月必须换了三次内饰小配件,因为总出点小毛病。听他说,服务站反而挺积极,但换配件这事儿让我觉得花费可能压根没算进去。你说,这电车和传统车渠道下的用户体验,谁更累?我有点纠结。
那个车主声称是车里携带的锂电池引发火灾,这个我有点疑惑。是外带的移动电源?还是改装的?因为车辆的电池系统本身就有一套防火设计,不太可能那么容易因为车内放了个外电池就起火。没细想过,这可能是用户自己用电不当引发的意外,也可能是媒体为了转移注意力故意放出这种说法(估算,不确认)。但现实是,这样的爆料一出来,网民们就炸了锅,老江湖说:真火了别慌,雷军起码能扛半个月,股价得跌点,反正炒作机会免费给了。
说回车辆本身,有个重点必须提——安全绝不是某个零件、某家供应商的责任。车企要像做饭一样,配料和火候都要掌握好。研发就是要不停试错,像厨师一样,火候过了菜就焦了,火候不够菜就夹生。过去我见过某品牌高管说:我们研发就是不断试锅,锅坏了换,菜不合口味改。你别小看这比喻,咱车企的研发流程其实就是这么真实、残酷。当初,我还真信了他们锅总能换好的说法,现在觉得也不全是完美。
先不说核心电池供应商,总感觉小米这路子跟华为、有道那样,卖个智能手机还好说,卖汽车就复杂多了。汽车供应链和研发上的本质区别,智能手机那是叠加逻辑,改个软件升级下固件,哪怕硬件轻微迭代,成本也好掌控。汽车是个系统工程,任何零部件出错,都可能带来安全隐患。说直白点,小米这条路,不像刚起步的智能手机生态,汽车行业真是环环相扣,错一环,累死全链条。
对了,跟销售的小王聊过,他经常收到客户抱怨电动车续航焦虑和小故障,我问他:你觉得这事最长能撑多久?他说:照现在供应链还没稳下来,2年以上还得折腾。这话我脑补了一下,车企的保值率大概跌5%-10%,再这么折腾,普通消费者会不会慢慢开始审视其性价比?其他自主品牌早就摸透了用户心理,实操体验上小米还得用力。
突然想到,咱们都谈安全,倒是忽视了一个客观现象:现在买车绝大多数是钱包跟随心理在走。车企做研发,一定得盯着钱这个大头。设计电池包和安全保护,就像盖房子,材料好、工艺精就贵,便宜货当然隐患多。未来小米车如果能把供应链打通,研发流程磨熟,大家会不会改变对它薄利多错的印象?这段先按下不表。
最后提个问题,电动车火灾事件频发,消费者到底该相信谁?品牌还是用车安全意识?自己背个移动电源在车里,是不是得多长个心眼?朋友小谢开电车常带一包简易灭火器,他说:这不是夸张,是实用,一次小火解决掉,知乎上那些大火火花根本救不了什么。你呢,车上会带个灭火器吗?还是靠厂家做得足够安全就好了?
我还没想明白,但和你聊聊总比光看新闻评论有意思。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