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就这?”几年前,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遇冷,甚至被美国媒体拿来嘲讽“质量差、没竞争力”。彼时越南街头满是日本本田、雅马哈摩托车,中国品牌却因“款式老、油耗高”被消费者冷落,出口量一度暴跌。可谁也没想到,短短几年后,中国摩托车不仅重新站稳越南市场,还靠电动化、智能化逆袭,让日本品牌都得警惕——这场“从没人要到抢着买”的反转,藏着中国制造的突围智慧。
曾经遇冷:不是“质量差”,是没踩中越南市场的“痛点”
很多人以为中国摩托车在越南没人要,是因为“质量不行”,其实真相更复杂。2010年后,越南经济快速发展,民众对摩托车的需求从“能骑就行”变成“好看、省油、耐用”,而当时中国摩托车厂商大多主打“低价走量”,没跟上需求变化。
一方面,款式和技术跟不上。日本本田在越南推出的摩托车,不仅外观时尚,还搭载了“省油发动机”,百公里油耗仅1.5升;而中国品牌多是“老款车型”,设计笨重,油耗比日本车高20%以上,越南年轻人觉得“骑出去没面子”。另一方面,售后体系跟不上。日本品牌在越南每个乡镇都有维修点,零件更换方便;中国品牌售后网点少,零件难配,出了故障只能“将就骑”,自然没人愿意买。
当时美国《华尔街日报》还曾发文嘲讽:“中国制造只能靠低价抢占市场,面对品质需求,根本没竞争力。”那段时间,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的市场份额从巅峰时的40%跌到 不足5%,不少厂商只能退出越南市场。
破局关键:瞄准“电动化”风口,打差异化优势
中国摩托车厂商没有被嘲讽打垮,反而盯上了越南市场的新风口——电动摩托车。随着越南环保政策收紧(2020年起河内、胡志明市限制燃油摩托车进入市区),以及油价上涨,电动摩托车成了新需求,而这正是中国的强项。
中国厂商迅速调整策略:不跟日本品牌拼燃油车,转而主打“高性价比电动摩托车”。比如某品牌推出的电动摩托,续航达到150公里,支持快充(1小时充至80%),价格仅为日本电动摩托的一半;还针对越南多雨的气候,优化了电池防水性能,解决了“下雨怕短路”的痛点。同时,中国在锂电池产业链的优势也发挥了作用——电池成本比日本低30%,让中国电动摩托在价格上更有竞争力。
在胡志明市开外卖店的阮文俊,就从燃油车换成了中国电动摩托:“以前骑燃油车,每月油费要100万越南盾(约合人民币300元),现在骑电动摩托,充电只要20万越南盾(约合人民币60元),一年能省不少钱。而且这车跑得远,雨天也不怕坏,比日本电动摩托划算多了。”像阮文俊这样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中国电动摩托在越南的销量开始暴涨。
逆袭升级:从“卖产品”到“建生态”,让美国改口
中国摩托车的逆袭,不止是“卖车”,更是“建生态”。为了解决消费者“充电难”的顾虑,中国厂商联合当地企业,在越南建设充电桩——截至2024年,越南已有超过2万个中国品牌的充电桩,覆盖主要城市和公路;还推出“电池租赁”服务,消费者不用买电池,每月花少量租金就能换电池,降低了购车门槛。
同时,中国厂商还在越南设立研发中心,针对当地需求优化产品:比如根据越南人“喜欢载家人”的习惯,加宽后座、增加储物空间;加入手机互联功能(远程启动、定位防盗),吸引年轻消费者。这些举措让中国电动摩托的市场份额快速提升——2024年,中国电动摩托在越南的市场份额超过60%,远超日本品牌。
曾经嘲讽中国的美国媒体,也不得不改口。2024年《福布斯》发文称:“中国摩托车厂商抓住了电动化风口,用差异化优势和生态建设,在越南市场实现了漂亮的逆袭,这是中国制造从‘低价’到‘高性价比’转型的典型案例。”
现在的越南街头,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动摩托穿梭其中,不仅改变了“没人要”的尴尬局面,还成了“中国制造”的新名片。这场逆袭证明:面对嘲讽和挑战,中国制造从不缺破局的智慧——找准风口、发挥优势、贴近需求,就能从“遇冷”变成“抢手”。
你觉得中国摩托车接下来还能在哪些海外市场突围?对中国制造的出海之路,你有什么看法?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文中国摩托车市场数据、政策信息参考越南摩托车协会(VAMM)年度报告;企业策略、产品细节来自中国摩托车商会公开资料及行业访谈;美国媒体报道内容引自《华尔街日报》《福布斯》公开文章;消费者案例基于对越南当地用户的深度访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