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保时捷,我记得经销商跟我抱怨,说300系跑高速续航有点尴尬,尤其是在冬天,续航缩水更明显。没想到,今年第三季度销量跌了6%,尤其中国市场,跌了20%。这数字一看就有点扎心,毕竟保时捷之前在中国还算风生水起。北美市场也不好过,跌了5%左右。
我跟几位做进口车的朋友聊起这事,他们都说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了。一线大牌里,保时捷电动化转型其实没那么顺利,一家4S店销售坦言,特斯拉、小鹏那些杀得凶,年轻买家对保时捷纯电还没那么买账。这其实挺合理的。电动车比内燃机车的研发节奏快,但供应链门槛更高。保时捷供应链跟大众共享,是优势,但也有束缚,比如动力电池供应紧张,要么等着涨价,要么抢货,容易错失最佳交付窗口。
实际上一线供应商那边也有话说。我记得去过一次电池供应商工厂,他们说,保时捷交期很挑剔,但生产线改造和材料成本都上涨了,我们能给的有限。这让我想到,保时捷电动车价格高企,却不能完全压缩供应链成本,利润体质就成了软肋。用个比喻说吧,研发就像做饭,一锅好菜怎么能没有好食材,但现在食材涨价且不稳定,怎么做都难保证味道一贯。
不单是保时捷,德国车企整体感觉像是被夹在了两股力场中间:一边是传统内燃机市场缩小的压力,另一边是电动转型成本爆表。一朋友在奔驰研发,说他们今年也很头疼,这电池研发,几乎每天都要改方案,老客户又抱怨等得太久。表面光鲜豪车,背后研发曲线陡得吓人。
相比之下,宝马下调了今年盈利预期,说明不光是销量出了问题,供给链紧张,成本飙升也是一大因素。我心里琢磨着,保时捷账面亏损51亿欧元这数字,可能还没算电动车充电设施升级的成本,和数字化平台维护费用。毕竟这些设备不是一两年能回本的,未来保时捷会怎么调整,其实还是个大悬念。
我刚才翻了下去年笔记,2024年中国市场保时捷敞篷跑车的表现还挺好的,客户群很稳定,主要反而是纯电SUV那块增长乏力。这可能是因为跑车买家定价容忍度高,而电动车SUV买家受限于选择多样和价格敏感。市场对车型的偏好切换,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我看到这数据想起一场车主聚会,某位老车主抱怨电动车充电不方便,充一次电,得比加油多花15分钟,等着没劲。这可能也是销量不如预期的隐形因素,尤其在非一线城市,充电基础设施跟不上,对乙方经销商和用户体验都有影响。
对比起来,同价位特斯拉Model Y和蔚来ES6的销量增长更快,主要得益于他们早就布局完整的供应链和直营服务体系。保时捷还是传统4S店体系,虽然服务更到位,但底层效率可能没那么高,成本自然上去了。供应链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一场精细的博弈:谁能更准、更快拿到关键零件,谁就能抢得先机。
我自己一度以为,豪华车行业依然有护城河,不至于这么挤兑,但情况比我想象中复杂。电动车市场的门槛不只在技术和资金,更在于用户的心理接受度、使用惯和政策支持上。尤其中国市场,这几年的政策摇摆,确实给外资车企带了不少变数。不能全怪保时捷,毕竟大环境都在变。
保时捷电动转型的路上,未来几年的关键点应该是如何找到平衡。如何在保持品牌奢华感的压缩电动车高昂成本和供应难题?我想到一个朋友曾调侃,保时捷要做电动车,又不能降低‘手工’感,那就是自找麻烦。这话有点犀利,但也反映了一线制造者的难处。
我还没仔细算,但粗略估计一下,保时捷纯电SUV的百公里成本可能比燃油版高出15%-20%,主要来自电池和整车工艺升级。厂家想通过提升售价来弥补,但受众有限。保时捷用户对价格敏感度没那么低,但这次销量下滑,明显说明价格因素开始发挥作用了。
说到这里,不禁好奇,你觉得豪华品牌的电动化转型,是不是将在未来几年带来一场更剧烈的洗牌?尤其像保时捷这种品牌,能不能凭借一贯的高品质和技术积淀,逆风翻盘?还是说他们最终要调整产品策略,甚至转变市场定位?(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个人还挺期待保时捷接下来会怎样调整他们的供应链策略,尤其在电池和芯片领域,他们有没有可能跟特斯拉、蔚来那样自建更完整的体系,而不是完全依赖大众集团。就算成本再高,安全感多少有保障吧?说不定下次聚会,有人会跟我说,这次保时捷新款充电时间缩短了,续航也拉满,这才是豪华跑车应有的姿态。
最后扯个题外话,你有没有发现,车企讲环保的时候,顶级豪车服务器和数字化平台的能耗也爆表?这倒是个容易被忽视的小细节。环保不单是汽车尾气,还得看整个产业链电力消耗,这也是未来讨论电动转型时必不可少的命题啊。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