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今天刚看完深蓝S07那场发布会,真是感觉挺新鲜的。其实我对深蓝这个品牌就有点复杂的情感,偶尔脑袋一热会想:这车能不能真趟得过去?不就是个混电吗,怎么能跟传统合资深蓝?但看了新款,我倒是觉得某些方面还是挺用心的,尤其是硬件和系统的升级。
先说个场景:我同事最近刚提车,一开口就说这车怎么这么沉稳,几乎不虚浮。我心里一笑,觉得他好像还挺懂(其实他也就是开了半年,油改纯电版),但也跟我讲车内静谧和动力响应比上次试驾时还顺滑,可是我当时心想,是否是新车调校优化带来的?还是仅仅因为老版本太糙了点?估算——新车增加了航空减震材质,路噪明显减少30-40%(样本少,估算的啦)。那么问题来了,为啥这个价位能做到?供应链和研发出奇的默契还是单纯靠压缩成本?大概都在吧。
对比我之前试过的一款合资电车,同样价位,真皮座椅、软包隔音材质,倒没差太远。但唯一差的,估计就是ADAS的算法和硬件。深蓝这次用的钱,明显不是用来吓唬人的——华为乾崑ADS4 SE,算是国产半导体顶级配置之一了。你知道吗?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无线充电桩旁的那个微雕:你敢相信这么多芯片,装在一台车里?我当时还琢磨,芯片硬件像是装个豪华别墅的电气系统,动线很巧妙。
深蓝这次把纯电续航做得不错,估算CLTC在230到300公里之间(样本有限),纯电配热泵一旦开启,上次试乘,听说续航还能跑到550公里。有点超出我的预料——这个续航数据,像极了我父亲的老味道:他们总是说车要能跑远点,刮风下雨的日子才靠谱。但我问,这续航怎么算的?除了电池有多大,实际它的能耗像是用心调校过的油表,30公里油耗能压在4.9L左右(粗算百公里油耗略微保守)。
这让我想起一个问题:在智能驾驶助理这块,深蓝的方案其实挺有趣的。没有激光雷达,但配备华为的ADS 4 SE,属于L2+级别,能应付大部分城市和高速场景。跟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比,走得似乎更稳。我猜这个无激光设计,是不是借助了华为的大数据模型?你知道,硬件不用多,到底靠数据训练准确度还挺看的出个人功底。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华为到底是不是自己研发那些算法的?我没细想过这个。
让我觉得奇怪的是——用无图也能开的逻辑,下次城市堵车,我的车会不会自己知道下一步怎么走?反正都是模型在背后跑着,那这样自主程度会上升吗?还是说,未来真全靠数据了?别忘了大数据的盲点:一旦坑爹的场景出现,算法还能不能应变?这我得留个疑问。
本次配置升级之一,音响,达到了峰值功率2232W,直追迈巴赫几乎都是吹牛的。我老觉得这些数字说得多了,像是在炫富。实际体验,毕竟受环境限制,车内噪音、人员布局和试听条件都重要。20扬声器,环绕声效果挺震撼,但我更关心,长时间开下来耳朵会不会累得要死。
说到实操差别,深蓝的座椅配置——前排双零重力座椅优于同价位主动调节座椅(样本少),主要表现是长时间坐,不会头晕。而在同类车型里,别的品牌更偏向高级材质,深蓝是功能性派的,偏舒适。你说,这真能上一类的高端车成为捷径吗?我其实心里存疑:毕竟这些座椅明显不是特供材质,也就是说,能坐得住,比起居家的软绵绵,还是个技术水平表现。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条特别直观:硬件配置其实和手机开发类似,芯片一升级,性能就会有明显跳跃。但是,供应链出问题的时候,车厂能不受影响吗?这成本究竟多少得算,纯粹放在心里,大概能降低20%左右的研发压力吧(这是估算,别太当真)。
不过说到个有趣的点:我一直在想,城市用车和高速用车其实是两套逻辑。城市里,智能辅助主要帮你避开行人、自行车和闯红灯,快的话就是点个自动追车按钮,感觉变车神一样——但你究竟是真需要这种伪自动还是其实还是得自己用心开?还有高速场景,华为广告讲得很漂亮,但我问自己:这车到底真聪明到可以解放我多少?这个问题,我还在观察。
对了,这次新车还新增了一块尾灯贯穿式星焰,看得我心痒。就像是大街上那种亮瞎的广告灯,挺好看,但真的用几年还在闪亮不?我不敢保证。你是不是也会担心好看变旧气?
我说到这,感觉又跑题了。回头想想:开发新能源车,好像跟你做饭一样,好材料、合理搭配,比单纯追求火力全开更重要。硬件不能太差,软件还得跟得上。可惜,能做到我用几年都不烦的车,真不多。
你会不会也对这个硬件和软件的平衡——心里没数,但总觉得差不多就行了?下一步,要不要关注车厂给的OTA升级方案?我倒觉得,未来它们会不会变成无限可调的那种软件车?可这也有风险,一点BUG就可能炸锅。
说点小细节:坐在新车里,空调风机刚起,暖气扑面而来,那一瞬我真就脑袋一热——热泵空调假如能持续供暖,续航还能再长点么?这门技术,还得看后续体验。
——你觉得,未来智能车是不是会变得像智能手机一样,越用越粘手?还是,那些人性化设计还能弥补掉它的机械缺陷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