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乾坤!某大省实现在所有地级市全覆盖高铁网络,掀起交通建设热潮

逆转乾坤!某大省实现在所有地级市全覆盖高铁网络,掀起交通建设热潮-有驾

一条短短98公里的盘兴高铁进入静态验收,黔西南州将第一次听到高铁鸣笛声。贵州随之成为西部第2个、全国第12个“市市通高铁”的省份,这个成绩单把不少东部省份甩在后面。问题来了,一个几乎全是山岭的内陆省,怎么把高铁拼成网?更大的问题是,西部这轮大基建,到底能把命运盘过来,还是只换来一身债?

争议立刻摆上桌面。支持者说,路一通,财就通,高铁是拉动增长的发动机;反对者说,修一公里就得花上亿,入不敷出,最后还不是地方兜底。盘兴高铁只是一个缩影,背后是贵州十多年“凿山扒岭”的硬仗。到底赚还是亏?到底勇气可嘉还是激进冒险?别急,先把地图摊开,再把时间轴拎顺,很多答案就浮出水面。

逆转乾坤!某大省实现在所有地级市全覆盖高铁网络,掀起交通建设热潮-有驾

先把时间拨回2008年。那一轮全国性投资启动,西部是实打实的受益方,贵州更是冲在前头。短短十多年,高速公路里程蹿到九千多公里,排进全国前列;高铁运营里程超过两千公里,稳居西部第一梯队。线路连成网:北接成渝,东连长三角,南下两广,西走云南通往东南亚,贵阳从内陆腹地一跃成了西南铁路新枢纽。变化具体到出行最有感:当年贵阳到广州,一千公里要磨人二十个小时,到杭州甚至要23到27个小时;现在高铁上车,3.5小时到广州,6小时进杭州,周末说走就走不是口号。交通带动的不止出行。贵阳成了大数据“冷仓库”,互联网大厂把服务器往这搬,产业链跟着扎根。文旅更直观,山水还是那片山水,但因为高铁,客流像水龙头开闸,“爽爽贵阳”、“村超”、“村BA”轮番出圈,沉睡的景区被唤醒,民宿老板忙到凌晨,摊主换上扫码牌。

逆转乾坤!某大省实现在所有地级市全覆盖高铁网络,掀起交通建设热潮-有驾

看上去风平浪静,成绩一串串,现实却并不轻松。贵州地形像皱起的纸,高铁要过大山、跨深谷,桥隧比一高,造价就往上涨。贵广高铁一线,桥510座、隧道238座,桥隧占比达到83%;盘兴高铁更猛,桥隧比高达90.66%。桥隧越多,成本越高,这点算术不复杂。钱从哪里来?贵州自身财力并不宽裕,是中央转移支付的受益省。2025年,中央给到贵州的转移支付超过3400亿元,人均八千多,都是实打实的托底资金。当然,这笔钱主要保民生、保基本公共服务,并非专门拿来修高铁。所以高铁资金往往是“拼盘”:国家投资、地方自筹、银行贷款一起上。早期干线高铁,比如贵广、贵南、沪昆,国铁集团在资本金里大概占一半,地方分担剩下。到了这两年,新批项目地方得扛更多。盘兴高铁,国铁集团出资比例已经降到20%,贵州承担80%。这把问题抬上桌面:高铁的账,怎么算得回来?单看一条线,别说在西部,就是在东部,盈利的也不多,这是业内常识。但把视角拉高到网络层面,路网一连,换乘顺滑,客流叠加,效益才会显形。反对声音也不小,有人担心出现“空站”,有人担心地方债压力。支持者则回应,修路像种树,前几年看不见树荫,但十年后就知道值不值。普通人的体感更直白:回家更快,货走得更顺,游客更多。不同立场的拉扯,在账本的每一行上拉出褶子。

拐点出现在认知上。很多人以为“市市通高铁”应该是东部的基本操作,但今年的现实是,贵州率先补齐最后一块拼图,西部只落后广西一步;同年,辽宁也将完成全省地市高铁覆盖。反转之处在于,东部几个强省反而还缺一角:山东还差东营,需要等京沪二通道津潍段落地;浙江就差舟山一城,甬舟铁路通了才算闭环。西部这边,西藏、新疆、青海、内蒙古还在远方,四川也还有空白,比如甘孜州;凉山和攀枝花虽然开进了动车,但时速只有160公里,和真正高铁还有差距。陕西的推进更快些,西延、西康、西十、延榆高铁齐头并进,按现在的节奏,2028年前后有望“市市通”。这场错位,让前文埋下的疑问集中爆发:谁在追,谁在等?谁先吃到通达红利,谁反倒被工程难度绊住脚?当西部拿到“通达优先权”,东部的“最后一块拼图”成了新悬念,博弈的火花一下子亮了起来。

逆转乾坤!某大省实现在所有地级市全覆盖高铁网络,掀起交通建设热潮-有驾

热闹过后,增长曲线开始放缓。从全国看,90%以上常住人口在50万以上的城市已经连上高铁,新增点位越来越少,边际收益也在递减。财政进入“紧日子”模式,地方化债成为硬约束,项目节奏自然从“狂飙”转为“稳步”。表面看,工地的塔吊少了些,会议里“可研、合规、收益”的字眼多了些;底下的暗流却更急:技术难度更高、地质更复杂的线路逐步上桌,单公里成本和建设周期都在拉长。意外障碍也冒头。比如东部补齐短板并不容易:山东要等京沪二通道津潍段真正落地,浙江的甬舟铁路要跨海打通;中部这一侧,六省里就剩山西没闭环,尽管集大原高铁通车让朔州市区告别没有高铁,但吕梁还空着,普遍判断要等到太绥高铁启动才有解,最快也得到“十五五”时期;东北更慢些,辽宁今年“解锁”,黑龙江还有4个城市、吉林还有3个城市未通高铁,窗口大概率在“十五五”后期。分歧因此加深:有人主张把钱投向城市更新、医疗养老、教育托底;有人坚持先把路网织密,再谈产业升级;还有人提出用机场、小型支线和中速铁路的组合替代铺天盖地的高铁。各方立场越拉越开,短期妥协并不容易。

逆转乾坤!某大省实现在所有地级市全覆盖高铁网络,掀起交通建设热潮-有驾

按某些人的逻辑,高铁最好别建,大家继续绕着盘山道晃一整天,省了账面亏损,多好。可问题是,不修路,货怎么出去,人怎么进来,产业如何落地?说“投资要算细账”的没错,但只盯着一条线的盈亏,不看网络效应,不看区域协调,这账也未免算得太短。文章里有个矛盾点摆着:既担心债务压力,又想要产业升级和人口回流,不给通道,却想要结果,听上去像假装表扬的批评。要真把高铁当成万能钥匙也不对,关键在节奏、在结构、在路网和城市的耦合度。怕的是一刀切,要的是精细化。

就靠高铁一把梭,西部就能“逆天改命”,还是该先把有限的钱投到教育医疗和基层治理?一边说“路通财通”,一边又怕债务包袱越背越重,究竟是该让落后省份继续冲刺,还是让富裕省份先补上最后一块短板?你更认同哪边的算盘,评论区见真章。

逆转乾坤!某大省实现在所有地级市全覆盖高铁网络,掀起交通建设热潮-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