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和朋友在修理厂聊起小米SU7的瞬间刹停,他说:你真信这玩意?200公里时速,还能秒停?亏雷军说得出口。我翻了翻笔记,发现几条关键数据,哎,车速200公里的车,重约2吨,动能大概是385万焦耳,这能量猛地一蹴而就释放?几乎不现实。
这事儿得从奇瑞第五代瑞虎8讲起。李学用副总裁在上市会上说,高速路上,车不可能极短时间内刹停。听他这么一说,我才想起小米汽车那次发布,雷军狂抬杠的那瞬间刹停200公里的事儿。记得当时现场超嗨,掌声不断,完全像科幻电影一样:车能零时间定格。可一个月后,三位女大学生开着SU7进入高速领航辅助,97公里撞水泥桩,车门锁死还起火,三人没了。让人心里咯噔一下,这两码事儿差真大。
我得澄清一下,刚说极短时间刹停有点宽泛,实际上,瞬间刹停时间要定义清楚。比如0.1秒?物理上车辆要承受10多倍重力加速,人体压根承受不了,车还得完好无损?别逗了。实际工况复杂,轮胎老化、路面湿滑,刹车距离更是难以短缩。根据《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时速100公里好车刹车距离最多40米,翻倍到200公里,得160米以上,理想条件下都不轻松。换句话说,所谓的瞬间本身就是夸张。
这其中,有个变数是AEB系统的响应速度。AEB全称自动紧急制动,被贴上智能安全的标签,看起来像个高级保姆。它的运作套路是:感知到危险-迅速决策-执行刹车。有人戏称,这系统就是一位永远在线的驾校教练,看到危险会秒踩刹车帮你阻止事故。这个比喻我觉得挺贴切,但别忘了它也增添了不小的争议。
销售那哥们跟我吐槽:有次哥们儿开着装了AEB的车,车灯照到雪地反光,结果幽灵刹车,一路让人抓狂。没错,AEB对路牌阴影、积水反光异常敏感,频繁误判,造成安全隐患和乘客的不适。有人还说它像个生硬的机器,不会像人那般抉择减速看看,犹豫一会儿。AEB只能踩到底,不能柔和地处理,尤其高速公路上盲目急刹,反而容易被后车追尾。
这让我想起那次和修理工小王闲聊,他说:别把AEB都看神了,它是辅助系统,还是人开车安全,系统误判多了,反而容易出事。听他这么说,我有点认同。理想里技术进步是帮助驾驶,实际中可能弄巧成拙。
统计显示AEB确实降低了追尾和行人碰撞事故概率,反应速度上人类显然没戏,一个至少需要1.5秒,AEB却能几毫秒完成反应。说白了,AEB的优点是提早做出反应,缺点是不能灵活判断现场复杂因素。
这种技术到底是虚幻神话,还是现实必要?至少我感觉路上的事故不会因为它消失,我们还得有自我保护意识。有朋友私信我问:你觉得以后驾驶员还会被完全替代吗?我回他说:至少短期内没戏,技术还有很大局限,等于辅助,是帮手不是主角。
说实话,按照我体感,AEB省的不只是反应时间,还有一定心理压力,知道车能帮忙会让人松懈一些,但这风险也得认识清楚——依赖过度反而麻烦。
这让我想起前阵子关注一条新闻,武汉大学的研究团队爆料不少车企营销时对AEB功能有夸大宣传,那法律责任不追究可不行。毕竟消费者买车时寄托的安全感,建立在真实数据和合理预期上。
另一方面,量化一下,假设一辆20万块的家用SUV,装AEB系统成本大约2万(估算),算上研发和供应链博弈,要保证质量和反应速度,厂商其实挺烧钱的。可这些黑科技背后的硬件和算法实时更新跟不上宣传步伐,消费者就成了马戏团里的观众。
说到供应链,这类智能系统就像厨师做一道饭,好的传感器相当于品质上乘的食材,算法则是大厨的手艺,但车厂需求常是要短时间内做饭同时保证卖相,经常是采购时被动接受供应商配方,研发只能在边缘去改良,挺无奈的。
是不是有点跑题了?不过你试想,如果未来哪天,AEB能放心做到柔性刹车,避免误判,那对普通开车人的确是福音。目前它更像是戒备森严的警察叔叔,不认人,看到危险就冲。
还得提醒大家,驾驶安全哪能全靠自动系统?驾驶员的注意力、经验、判断依然是最核心因素。AEB只是凑合用来补一脚的后防线,别指望它能救命。
我想问问你们看完这些,有没有那种智能车真值得买的冲动?还是更相信自己手里的方向盘和脚下的刹车呢?
这技术的进步当然欣慰,但人类驾驶的复杂感情与理性,永远是机械算法难以复制的。
(这段先按下不表)驱动这种技术的市场和法律环境,其实还很混乱,监管缺位让车企各种花样宣传层出不穷,消费者维权路更阻碍。一句老话:买车如同选伴侣,不能光看外表和华丽的标签。那你准备怎么选?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