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半导体跟随美方对华暂停晶圆供应,安世中国库存可撑至年底,本田因缺芯停产,欧盟忧心链乱劝和

安世半导体跟随美方对华暂停晶圆供应,安世中国库存可撑至年底,本田因缺芯停产,欧盟忧心链乱劝和

10月26日那天,荷兰安世半导体突然收手,不再给东莞的封测厂送晶圆了,这事一下子把全球半导体圈搅得人仰马翻。大家都看明白,这哪是什么普通商业决定,就是荷兰政府紧贴美国步伐,对中国来一记“断供”。谁还记得前阵子,中国刚对在华工厂生产的芯片做了出口管制,结果荷兰这边立刻以断供回敬,说是因为付款条款没履行——临时CEO Stefan Tilger亲自签字发函,可现实挺打脸:安世中国直接怼过去,说你们自己还欠着工厂十亿人民币货款呢,有啥资格说别人违约?

这场戏里,“技术转移”成了最方便的挡箭牌,其实背后全是资本控制权之争。9月底那会儿,荷兰强势接管企业,还让中国籍CEO 张学政下台,一点不遮掩就是要牢牢抓住话语权。本地化运营、国际管理层角力,各种矛盾摆到桌面上。

安世这一波操作真够呛,但更离谱的是它低估了中方应变速度。消息一出来,安世中国马上给客户吃颗定心丸:现有成品加在制品库存完全能顶到今年年底甚至更久,无需担心订单交付掉链子。不光如此,他们还悄悄开足马力搞预案,新晶圆产线正在验证,只等明年无缝切换,到时候供应链就彻底攥在自己手里。

其实懂行的人早知道,这家企业在全球功率半导体领域分量不轻——2024年营收排第三、国内第一,小信号二极管和晶体管出货量世界头名;车规级Power MOS也拿下全球第二的位置,在汽车电子行业简直不可或缺。有意思的是,那些欧洲造的70%晶圆最后还是要送到咱们这儿做封装测试。断供本想卡脖子,却反倒逼着国产产业链提速自主,把“被动挨打”活生生变成升级机会。这么看来,还真像有人调侃:“感谢荷兰助攻渡劫。”

影响很快蔓延到了车企,大伙开始慌神。本田海外一家工厂干脆直接停产,这地方一年能造20万辆车,现在没芯片就只能歇菜。一连串 domino 效应爆发出来,Stellantis集团赶紧成立应急小组盯局势走向,而日产则坦言库存最多还能撑几天,到11月头周可能也保不住正常生产。“缺芯恐慌症”又一次席卷整个汽车圈,下游厂家叫苦连天。

价格疯涨也扎眼,本来几分钱一颗的小芯片,两周内飙升到两三块钱人民币,不止翻倍,是十倍起步。这种行情下,看似风光的卖家其实也压力山大,因为没人愿意承受这种成本暴增。而此时荷兰方面却还沉浸在掌控幻想中,对问题严重性迟钝得很。

欧盟态度变化耐人寻味。一开始站队挺自家兄弟,为何后来画风突变?原因简单:本田停产消息传来后,全欧洲都坐不住了。毕竟汽车工业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大本营,要是真因一个零部件搞垮整盘棋,那损失根本无法计算。所以负责贸易与经济安全事务的官员谢夫乔维奇跳出来表态,说这不是单纯公司纠纷,而是牵涉双方重大利益的问题。他放话,如果需要的话欧盟愿意帮忙撮合沟通,希望别让全球产业链彻底瘫痪。从默许到主动协调,中间只隔了一条新闻热搜而已,可见各国利益比政治姿态重要多了。

安世半导体跟随美方对华暂停晶圆供应,安世中国库存可撑至年底,本田因缺芯停产,欧盟忧心链乱劝和-有驾

尴尬的不只是欧盟,更有美国的一脚撤退。本来荷兰敢这么硬气,是觉得背后靠着老大哥。但最近中美分别跑去吉隆坡和釜山谈判,在不少分歧上达成妥协,然后白宫宣布:中国恢复向美国出口汽车用芯片,美国相当于提前获得豁免,把伙伴晾一边。这下轮到荷兰傻眼,以为能抱团抗衡,现在才发现自己孤身作战,被曾经信誓旦旦支持自己的国家“甩锅”。

安世半导体跟随美方对华暂停晶圆供应,安世中国库存可撑至年底,本田因缺芯停产,欧盟忧心链乱劝和-有驾

细数下来,从联合施压,到美方抽身,再看欧盟转弯,每一步都透着现实主义色彩。当初为了讨好美国而强推政策,如今靠山没影,还要面对来自东方巨人的坚韧反击。在这个故事里,没有赢家只有教训,就像某些球迷聊世界杯一样,总有人高估自己的筹码,却忘记比赛规则已经改变太多次。

现在所有目光聚焦下一阶段的发展,会不会出现新玩家入场?比如说国内新晋晶圆厂什么时候正式接棒完成验证,又或者那些被迫停摆的海外主机厂多久才能复工?这些答案暂时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一点,“独食难肥”,谁想凭借单边优势撬动市场,都逃不过合作依存这个坎儿。如果继续折腾,只怕损伤最大还是自身利益相关者,包括几十万计挂念订单进展的小微企业员工,以及满世界追求稳定配套体系的大型制造商群体。

安世半导体跟随美方对华暂停晶圆供应,安世中国库存可撑至年底,本田因缺芯停产,欧盟忧心链乱劝和-有驾

从东莞仓库堆积如山的数据板块,到海外流水线空荡荡等待新批次元器件,每个环节都连接着彼此命运。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个决策引发多少蝴蝶效应,全行业感受深刻。有业内人士私下吐槽:“资本博弈归资本博弈,该挣钱的时候总该讲点实际。”但偏偏每逢关键节点,总有外部力量搅局,让原本顺畅运行机制遭遇突袭式考验,也算时代特色吧。

目前来看,中国团队正忙于推进国产替代方案,希望通过内部消化实现核心材料自主保障,同时不断调整供应计划缓冲风险。而欧美机构则密集磋商试图找平衡点,多方互动频繁但短期成果未显现,各路买家卖家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就怕再次出现类似事件导致业务全面受阻或合同违约索赔潮涌现。不过现场氛围远没有网络舆论那么激烈,大多数参与者更多是在等机会、盼结果,并非真的陷入绝望境地,小范围乐观情绪偶尔浮现也是事实之一。

整体看来,无论哪个环节松懈都会造成巨大影响,所以大家宁愿多备份、多设预案,也不会轻易冒险赌博式押注未来走势。目前唯一确定的信息就是,今年底之前订单能够基本保证按计划完成;剩余时间,则由新的采购渠道、新兴技术平台以及各类临时措施共同拼凑出过渡方案。至于到底哪一步才算真正稳固下来,还有待观察最新动态发展趋势。从业人员嘴里的“小道消息”和官方公告一样值得关注,有时候一句玩笑胜过千言万语解释什么宏观逻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