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晚,比亚迪发布了今年三季度财报。这本应是对外展示“成就”的高光时刻,但财报的冷冰冰数字却宛如一盆冷水铺天盖地而来,将比亚迪拉入了“营收下降、利润缩水”的现实——过去被寄予厚望的“新能源汽车之光”,如今也不得不面对激烈竞争的冲击与自身结构调整的压力。
先来看一组数据:比亚迪三季度单季营收1949.85亿元,同比下滑3.05%;净利润78.23亿元,同比大幅下降32.6%。这是自2022年以来,比亚迪首次出现营收下滑。更令人揪心的是,其单车净利润水平也跌至每辆车仅赚约5000元。而更早一点的二季度财报已显示出“增收不增利”的苗头,多项财务数据透露出一条线索——比亚迪走到了一个非常纠结的十字路口。
销量方面也不是一路高歌猛进。尽管前三季度总销量同比增长18.64%,接近326万辆,但三季度的单季销量同比下降了1.8%,尤其是9月份环比下降5.52%,成为了市场警铃响起的时刻。不仅如此,原定550万辆的年销量目标硬生生被下调至460万辆,减幅近两成。目前比亚迪该目标只完成了约70.87%,想在年底前拼出近两成的余量——显然有些呛人。
再看另一个致命因素:研发投入。前三季度比亚迪研发支出高达437.5亿元,同比飙升31.3%,单是研发经费就超出了净利润近一倍——这是让同行叹为观止的数字。没错,“狠砸研发”让比亚迪成功推出了像“天神之眼”这样的智能驾驶系统,还有超级e平台等尖端技术,甚至高调宣称在研发费用上已经全面超越特斯拉。但问题来了,如此搏命式的“研发军备竞赛”,短期内带来了什么呢?是大幅上涨的单车成本,是利润率缩减到尴尬的低点。尽管可以用“这是战略投资”来安慰股东,但要知道,市场并不靠信仰吃饭。
眼下,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可以说是“内外夹击”。外有特斯拉凭借FSD(全自动驾驶)持续攻城略地,华为的高阶智能化系统从家电到车端全面入侵;内部则面临如小鹏、蔚来等造车新势力精准狙击。这种形势下,比亚迪如何突围?业内专家指出,其重头戏应该放在差异化和智能化的优化上。例如,“天神之眼”系统在城市导航方面的功能还有提升空间,如何快速实现算法优化,提升与竞争对手抗衡的,成了关键。倘若只能在技术上“随大流”追赶,长此以往,如何面对消费市场的选择题?
同时,比亚迪似乎也到了需要重新审视投入与收益平衡的节点。固然,光亮的科技外壳让人望之心动,但当人们开始关心智能网联车的稳定性、安全性、耐用性等更基础的维度时,技术“卖点”就显得不那么耀眼了。换句话说,用技术改变用户体验可以成为护城河,但埋头拼技术却未必能保住企业的领先地位。何况,预算花得多未必等同于效率高,如何提升研发效率,将无法变现的“挥霍”转化为能够创造实际收益的“投资”,才是分水岭。
同样作为将出海视为下一轮增长点的企业,比亚迪至少在海外市场上尝到了一些甜头:前三季度海外销售额增长了132%,累计售出超过70万辆车,早早超越去年全年海外销量。这条路走得无疑是对的,但也别忘了陷阱四伏:海外市场更多元,消费者习惯复杂多样,各地政策要求差异巨大,比亚迪的大刀阔斧能否因地制宜,恐怕决定了它国际化的成败关键。
面对这样一个处境,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领头羊”,比亚迪还能否巩固它不可撼动的地位?会不会在风起云涌的市场潮流中被后浪拍在沙滩上而失意?品牌如何用自己的“天神”力量重塑未来驾驶体验,从而继续尝试杀出重围?这个未来值得期待,也让无数人关注与叹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