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克03 2026款刚上市,起步价10.38万,看数据和配置,性能和智能确实走在前面。272匹马力、400牛米扭矩,百公里6.5秒加速,这组数字拿出来对比同级别轿车,绝对有料。举个例子,我最近和哥们儿聊到吉利旗下那个同价位的某款SUV,动力参数是180匹马力,百公里加速都要7.9秒多呢,性能差得不止一点半点。反正现在领克03算是中国性能车里比较有代表性的那波。
我前几天在4S店看到这车,销售小张特兴奋,跟我说:这次2.0T‘T5 Evo’动力真的不一样,虽然看参数没变多少,但动力输出和油门响应都是全新的感受,试驾客户反馈都挺惊喜。我体感的确很明显,相比老款,提速更平顺,而且排气声浪调校确实带点小骚气,碳纤维尾翼那摆弄,明显拉了不少性能味。车机系统升级也没忽视,LYNK Flyme Auto给人感觉比以前灵敏,辅助驾驶升级到H3方案后,至少在高速巡航和拥堵路段挺解放手脚,但我猜,这套系统综合体验,不会像官方宣传的那样智能到无懈可击,毕竟中国路况复杂,真碰到坑,还是得人盯着。
性能车这个标签,虽然听着酷,大家伙儿其实都知道,性能除了发动机、变速箱,操控和底盘调校才是关键。领克03往年在悬架和底盘上就没少下功夫,这次我没特意打听,但拿到的资料没说变多少,估计调校是顺着原来的思路小幅进化,毕竟零件换得太多供应链跟不上,还要考虑成本,这又回到供应链这个老生常谈的痛点——性能升级,换个比喻,就是你做一道复杂菜,里头的配料一个没打折扣,厨具没升级,最终味道只能提升有限。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前年一次供应链讲座上,有大厂技术总监说过,动力系统的升级其实更像软硬兼施:硬件升级怕影响良率和成本,软件调校却能变化幅度大且快,领克03这套2.0T Evo其实是基于原来Drive-E平台升级,算是一种深耕,不是翻天覆地的革新。至于8AT变速箱,传说是自家和长换油策略结合的成果,油耗这块官方数据大概7L/百公里左右,咱现场算算,这如果7块钱1L,百公里油费差不多50块,稳当城里上下班代步,接受范围。不确定的地方是,实际驾驶你会不会踩得更猛?那油耗估计又要蹭蹭涨。
我还想起上周末,朋友刘峰给我打电话,怼了句:你说领克这配置我心动了,但同价位的某合资品牌车,后市场保养便宜多了,维修也不麻烦。我这人不太愿意折腾,你看你怎么说?说实话,我也认同这点,领克03性能好,作为合资本土合资品牌来说性价比突出,但后续维修和保养的确是老生常谈的痛点。毕竟你换个涡轮、换个电子控制单元,国内配件充足的基础上还行,要是真出点稀奇故障,得找专门技师,价格瞬间蹭蹭涨。相比某德系大众、日系车,领克品牌这块心里门槛还是高不少。
说到这,我还是想反思下刚开始说的性能代表性,之前说得大了,似乎以性能碾压对手,其实车主买这车不仅看性能数字,更在意的是性能带来的驾驶情绪和品牌格调。毕竟同是10万级轿车,同价位里怼动力没对手,但操控调教、驾驶质感这种主观体验才是决定你是不是情怀车主的关键。记得有段时间我在车友群讨论,有个老司机说:车是个情绪容器,动力强不强不重要,关键是你开起来爽不爽。这话真有味道。
我说原话里提的智能辅助系统,H3方案到底能不能带来L3级别体验?我是半怀疑态度的。毕竟市面上的高级辅助,往往车主使用率低,因为人会分心。这和我轻时调侃的驾驶还是得自己操心不矛盾。从研发到量产,每一步都像是手上玩拼图,缺一块都不行。毕竟汽车不像手机,升级换代慢,这中间的供应链,模块兼容和成本控制不比消费者想象的简单。
对了,说个小插曲。有次我去维修店,修理工小王跟我嘀咕:你知道领克03那排气系统,做得挺精细的,但这碳纤维尾翼和排气管组合,修起来贼麻烦,碰到保险出险成本翻倍,用户得心疼。这句话让我想起,性能好不好,除了平时驾驶,也要算算后续养护,那是真金白银。你真试着算算,新车保值率,领克03这个区间目前估计是40%-45%这左右(数据是我自己估算,样本少,仅供参考),比合资同级稍有压力,纯进口性能车保值率基本不敢想。
说实话,我也没细想过,领克是不是会在下一代车型里重点攻克后续养护的痛点?毕竟现在的自主品牌性能化布局差不多都卡在这里了。也许他们正在悄悄考虑跟零部件供应商和服务网点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就像贴身秘书一样,给用户无忧的体验。(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说这么多性能参数和智能设备,实际开车时,什么对你来说最重要?是动力带来的肾上腺素?还是日常驾驶是一种无压力的平顺感?你有没有过那种,开车时忽然真放松下来,一脚油门一阵风的瞬间体验?留言告诉我,我倒是挺好奇。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