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最深的时候,交警还没能腾出手,检验新的小米YU7事故现场。我在路边观察着周围,大风吹得工地挡板沙沙作响。一辆崭新的墨蓝色YU7,前引擎盖还残留着碎石痕迹,四周簇拥着三五个身着休闲西服的年轻男人。每一个人手机屏幕,亮起的都是小米logo。事故无大碍,围观的人却异常兴奋——就像刚才拿到新车钥匙时候的神情一样。
做了这么多年事故调查,我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度早已退化,但这次还是被点到了一点“猎奇之心”。小米汽车到底是被谁买走了?为什么一夜之间,朋友圈多了那么多新晋“米粉车主”?这事儿,好像值得抽根烟慢慢琢磨。
一份杰兰路数据显示:首批YU7车主,平均年龄三十出头,近85%在35岁以下,大多毕业于本科及以上高校,家族年收入三十三万。这不仅是数字,背后是层层筛选过的社会标签——学历、财富、年龄,似乎专为某种模板定制。他们,成了“年轻精英买单人”的活体代言。
SU7的车主群像,与YU7惊人一致。二十来岁的上进青年,或许刚在二线城市供完一套房,背包还沾着北漂南漂的风尘。头顶“985毕业生”光环,可能早已习惯月薪破万,但还没彻底学会与世界妥协。这批人买了小米汽车,算不算把青春、理想、以及三十岁的不甘心,暂时安放进了车库?
得年轻人者得天下。产业史上,谁不是拿捏了年轻精英,再巩固品牌江山?雷军离“兴奋”两字八百里,只怕早已盘算过这步棋。小米卖的不止是车,更是人设。买YU7、SU7的人,也许在仪表盘刷着微蓝“米家云控”,顺带着,连家里热水器和扫地机器人都成了“同门”。往后,这些人一不小心就会从汽车用户,蜕变成生态圈俘虏。“入米坑”这说法,多少透着无可奈何的幸福感。
当然,数据背后有猫腻。年轻精英为什么一拥而上买小米?高学历、高收入,真的都是卷来的车主画像?可别忘了,报告只是报告,没准后备箱里还藏着几个“父母供款”的真相。至于“家族年收入三十三万”,这统计口径比刑侦报告还见不得人。真要细查,“被平均”的人不在少数。
小米仰仗年轻人,不光是高举高打。中国市场,一代人换一代车,做生意的谁不想着“趁早拴住下一个十年”?精英买了就是口碑,顺便种草给身边的“还在观望者”。倘若能借年轻父母之手,一步锁死下一代消费习惯——就像小时候听“晚会广告”,结果买了二十年王老吉。雷军的算盘正响在这儿,能让有话语权的人先走一步,后面跟着大军。
但这类用户画像,给汽车行业带来的未必都是喜讯。智能网联浪潮下,品牌向年轻人扎堆,难免出现“同质化溢出”。比亚迪、问界、甚至“蔚小理”们,哪个车主不主打“高知新贵”?表面上看,YU7和SU7风光霸榜,背地里谁也弄不明白,到底是车强,还是朋友圈滤镜太厚。看过太多“精英标榜”后的事故报告,学霸也会忘关自动驾驶,年薪百万还得叫拖车救援。数据画像诚可贵,真相总在表象后。
说到底,年轻车主的“精英感”,究竟属于产品竞争力的奖章,还是营销优化下的幻觉?去车主群看一圈,大家晒订单,互夸科技感“真高级”,下班路上堵成一锅粥时,吐槽得比谁都狠。理想、情怀、科技与现实,总会有一场事故现场相遇。到那时,冷静体验的味道,比新车皮革味更呛人。
有时候,我甚至怀疑,小米汽车这波“年轻精英”画像,某些层面不过是品牌精心策划的自我实现预言。没人愿意承认自己普通,于是都乐于主动当“年轻有为”的那一群。可归根结底,是小米选中了他们,还是他们注定会选小米?职业偏见告诉我,两者只是商业叙事里的一场“双簧”。
我们身处流量时代,标签贴得比路边的告示牌还快。今天YU7可能代表精英,明天“小某替代车”就会刷新你的认知。无论是热捧还是吐槽,事故报告始终只认冷冰冰的数据。至于“年轻精英买单人”形象,哪天会不会崩塌——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毕竟,时代的品牌总要有人奔赴、有人逃离。每一代年轻精英,都在自己的语境里,选择了一串钥匙,也选择了一种归属感。当我们用数据聊“精英”,用营销解释“潮流”,最终还是得回到一个古老问题:到底是车塑造了人,还是人选择了车?现实里,这道选择题恐怕没有标准答案。如果你是这个列表里的名字,你会怎么选?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