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4S店看着销售员演示自动泊车时,是不是总在心里嘀咕:"这玩意儿真能信得过?刮了蹭了算谁的?"别急,比亚迪最近给所有智能驾驶用户吃了颗定心丸——7月9日他们公开承诺,用他们家"天神之眼"系统泊车出事故,修车钱他们包了。这招够狠,直接把消费者最担心的问题摆到台面上解决。
说到比亚迪的智能驾驶,有个数字可能会吓一跳:整整5000人的研发团队。什么概念?相当于特斯拉自动驾驶团队的10倍规模。这些工程师天天在深圳坪山总部鼓捣些什么?最近他们技术研究院的几位大佬难得开口,透露了不少干货。
比亚迪的智能驾驶布局分三个档次,就像手机里的标准版、Pro版和Ultra版。最顶配的装在百万级的仰望车上,双Orin芯片配三颗激光雷达,相当于给车装了"火眼金睛";中档的腾势和王朝系列用单Orin加激光雷达;最亲民的是不到7万块的车上也能用的基础版,用的是地平线征程6芯片。这种打法很"比亚迪"——既要高端炫技,又要让老百姓都买得起。
"现在城里开辅助驾驶的人越来越多了。"比亚迪负责智能驾驶的杨总说,使用率已经从10%涨到20%。高速路段更夸张,90%的车主都会打开这个功能。这说明什么?就像当年智能手机普及的过程,用着用着就离不开了。不过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最关心的还是:花这个钱到底值不值?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比亚迪今年4月突然调集精兵强将,要在年底前攻克城市道路的自动驾驶难关。这就像学生时代期末考试前的突击复习,只不过他们复习的是怎么让汽车自己在大街小巷里安全穿梭。目前他们在B平台(就是中档那个)上采取的是"自己研发+请外援"的组合拳,既不想被供应商卡脖子,又不想闭门造车。
说到技术路线,比亚迪现在对行业最火的VLA模型(就是能让车像人一样看懂路况的AI)持观望态度。负责软件的李主任说得实在:"等别人先趟趟路,要是真好用我们再大举跟进。"这种稳扎稳打的风格,倒是很对务实派消费者的胃口——新技术可以追,但不能当小白鼠。
现在买新能源车的人最纠结什么?除了续航焦虑,就是"智能配置会不会很快过时"。比亚迪的解法是把智能驾驶做成"可盐可甜"的套餐:钱多的买顶配尝鲜,预算紧的选基础版先用着。更聪明的是他们开始玩"舱驾一体",把中控大屏和自动驾驶系统打通,就像把手机和电脑合二为一,既省成本又提升体验。
混动技术起家的比亚迪,现在左手抓着电动化,右手握着智能化。杨总打了个比方:"这就好比健身,不能只练左手不练右手。"他们最新研发的"易四方"技术,让电机不仅能驱动车轮,还能精准控制车身姿态。想象一下,雨天过弯时系统自动调节四个轮子的扭矩,这比单纯靠刹车稳定车身高级多了。
有意思的是,比亚迪内部不搞"养蛊式"的内部竞争。杨总的话很实在:"我们没那么多闲钱让两支团队做同一件事。"这种务实作风倒让消费者放心——研发经费都花在刀刃上,不会为噱头烧钱。现在去比亚迪4S店,销售肯定会给你演示自动泊车。但老司机们最期待的还是城市路况的自动驾驶,特别是早晚高峰堵车时能解放双脚。按照比亚迪的节奏,这个功能可能很快就会在20万级别的车上实现。
说到价格,比亚迪玩得很溜。别人家智能驾驶都是高端车型专属,他们偏要把它塞进10万以内的车里。虽然现在很多消费者还不敢完全信任自动驾驶,但就像当年从功能机换智能机,用着用着就回不去了。有个车主说得实在:"刚开始连定速巡航都不敢用,现在没有倒车影像都不会停车了。"
比亚迪的5000人智能驾驶团队在忙什么?简单说就是三件事:把贵的做便宜,把好用的做普及,把未来的技术做踏实。下次你去试驾时,不妨多试试那些智能功能。毕竟买车不像买手机,一用就是好几年,这些现在看起来"锦上添花"的配置,说不定哪天就成了"雪中送炭"的刚需。
有个趋势很明显:电动车正在从"拼续航"转向"拼智商"。比亚迪押注智能驾驶不是跟风,而是在为下一轮竞争囤积弹药。就像他们当年坚持混动路线一样,现在又在智能化的长跑中悄悄卡位。对消费者来说这是好事,毕竟厂商卷得越厉害,我们买到的车就越聪明。
最后说个冷知识:比亚迪的智能驾驶团队和电动化团队在一个大院办公,这种"硬件+软件"的搭配,就像火锅配香油碟,单独吃也行,但合在一起才够味。所以下次有人跟你说"电动车最重要的是电池",你可以回他:"现在的智能车,既要有一颗强心脏,还要有个聪明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