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行业里有一组数据挺扎眼。2023年上半年,某新能源车企亏损高达20亿元,平均每天烧掉近千万。这还只是单一企业的数据,放眼更大范围——不少新能源车企都在财报里写着类似的亏损数字。你琢磨琢磨,车卖了不少,市场份额也在涨,怎么反而亏得这么离谱?这不正常吧?“卖得越多亏得越多”听起来就很魔幻。简单说,大家买车的钱,不够填车企的窟窿。有人甚至开玩笑,新能源车企是不是在搞慈善?
但这事,咱别急着下结论。亏损到底是怎么亏出来的?是行业整趴下了,还是账面问题?先捋捋数据。
从销量看,这些新能源车企有的还挺猛。头部几家,比如比亚迪、特斯拉,销量动辄百万级,价格也不低,怎么看都不像是卖不动的样子。就拿比亚迪来说,2023年上半年销了100多万辆车,市占率再创新高。还有那些新势力,比如理想和蔚来,单月交付量越来越逼近传统车企。但问题是,这些销量并没有直接转化成利润,甚至还带来了更大的亏损。卖得多,支出也跟着疯涨,尤其是研发、渠道建设、市场投放这些花钱的大头。再加上新能源车企的账期操作,把现金流压得更紧,亏损就更显得扎眼。
毛利率是另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新能源车企的毛利率通常很低,甚至不少企业是负的。比如,某些新势力车企曾经在财报里写过,单辆车的毛利率只有5%-8%,甚至还不够覆盖营销费用。你再对比一下传统车企,比如丰田或大众,毛利率普遍在20%以上。差距一下就出来了。为什么新能源车的毛利率这么低?主要还是成本问题。电池占了整车成本的大头,而电池价格受上游原材料影响大,波动也频繁;再加上研发投入高,头几年几乎是靠烧钱砸市场。传统车企呢?燃油车的技术和供应链已经很成熟,成本控制得死死的,自然更赚钱。
说到研发,那更是个“吓人点”。你看财报里写的研发费用,动辄几十亿、上百亿,好像钱都流进了一个黑洞。实际上,新能源车企研发投入高是行业共识,各家都在抢赛道,搞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固态电池这些技术,谁落后一步,谁可能就凉凉。这是一场技术竞赛,甚至说是“赌未来”。但研发的钱花出去,短期内看不到回报,就像一笔投资,你得等几年才知道赚没赚。而且,研发砸的钱越多,账面亏损就越难看。
那是不是这些数据背后就“没问题”?也不见得。行业确实有些结构性问题,比如渠道扩张的成本压力。新能源车企喜欢用直营模式,建自己的销售网络,比传统车企依赖经销商要烧更多钱。门店建设、员工工资、售后服务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成本。对比来看,传统车企的经销商模式,虽然利润要分出去,但自己不用背负这么高的固定支出。另外,新能源车企还得花更多钱去教育市场,比如搞促销活动、做品牌广告,毕竟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还没完全像燃油车那么高。这些都是短期吃亏、长期铺路的动作。
再拉一下不同类型的车企对比。传统燃油车企里,有些亏损是因为转型阵痛,比如研发新能源技术、调整供应链,短期利润一定会受影响。外资品牌呢,除了转型,还得应对中国市场的本土化竞争压力。新势力车企就更明显了,基本上都是靠融资续命,还没真正实现盈利。反倒是头部新能源车企,比如比亚迪和特斯拉,亏损数据虽然吓人,但它们的市场表现和技术储备,已经开始把亏损转化成竞争优势了。也就是说,头部企业亏损是战略性投入,而不是彻底没活路。
那到底是乱花钱,还是抓机会?如果看短期财报,这些亏损确实挺让人心慌。但从长期战略看,很多动作是有章法的。比如新能源车企抢占市场份额、布局技术赛道,都是为了未来几年实现规模效应。规模效应是什么?简单说,卖得越多,成本越低,利润自然就上来了。所以,目前看着亏得严重,可能只是发展阶段的问题。
回到开头,那些吓人的亏损数字,拆开看其实没那么恐怖。要紧盯的,不是亏损本身,而是企业的动作逻辑。它的研发投入是不是踩在风口上?市场布局是不是匹配未来趋势?这才是判断一家车企能不能活下去的关键。所以,别被那些炸裂的数据吓到,更要看清它的下一步走向。新能源车行业,说到底还是一场长跑,起步时烧的钱多,不代表后劲就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