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吸气遭淘汰内幕,行业大变革全解读,来说说大实话

你有没有觉得,现在买车,翻开配置表,密密麻麻全是带“T”的发动机。

1.5T、2.0T,好像不带个涡轮,都不好意思叫自己是现代汽车。

自然吸气遭淘汰内幕,行业大变革全解读,来说说大实话-有驾

有时候我就琢磨,这事儿挺奇怪的。

我爸那台开了快十五年的老皇冠,3.0升V6,自然吸气。打着火,声音安安静静,开起来,动力顺得像一块丝绸,踩多少有多少,从来不跟你急眼。那种感觉,现在的车上,真挺难找了。

可为什么,就短短几年功夫,那些我们曾经那么熟悉的,平顺、可靠的自然吸气发动机,就跟商量好了一样,集体消失了?

是被技术淘汰了吗?

还是说,这背后有我们不知道的故事?

先说说涡轮吧。

平心而论,今天的涡轮增压发动机,跟十几年前那个“愣头青”完全是两码事了。

以前我们总吐槽涡轮车,说它有迟滞,踩下油门得等一下,动力才“Duang”地一下窜出来,特别神经质。而且还不耐用,开几年就烧机油。

自然吸气遭淘汰内幕,行业大变革全解读,来说说大实话-有驾

但现在呢?小惯量涡轮、电控泄压阀……一堆新技术砸上去,以前那些毛病,基本上都解决了。动力响应快,NVH控制得也好,甚至比一些自吸车还安静。

最关键的是,账面数据太好看了。

一台1.5T的发动机,马力、扭矩轻轻松松干掉一台2.5L的自吸。现在的人买车,不就爱看这个吗?参数摆在那,白纸黑字,谁的劲儿大,一目了然。

车企也乐得这么干。

你以为他们真是为了让你开得爽,才拼命研发涡轮?

当然有这方面的原因。

但更深处,是一本经济账。

你听过大众那个EA888发动机吧?神机。

你看啊,从高尔夫GTI,到迈腾、帕萨特,再到途观L,甚至奥迪A4L、Q5L,用的都是这台2.0T发动机。

车企只需要在一个基础发动机上,改改电脑程序,调调增压值,就能弄出高、中、低好几个功率版本,适配从轿车到SUV,从家用到性能的一大堆车型。

自然吸气遭淘汰内幕,行业大变革全解读,来说说大实话-有驾

一条生产线,一个研发平台,养活了多少车。

这叫模块化生产。

你想想,要是换成自然吸气时代,想实现这个动力覆盖,你得怎么办?你得正儿八经地去开发一台2.0L、一台2.5L,可能还得来一台3.0L V6的机器。每一台都是全新的研发、全新的生产线、全新的供应链。

那成本,得高到天上去。

所以,涡轮发动机,简直就是车企的“完美情人”。既能拿出漂亮的数据给消费者看,又能帮自己省下一大笔钱。

这生意,谁不做谁傻。

但光是省钱和数据好看,还不足以把一个时代的王者——自然吸气,彻底赶下神坛。

真正给自吸判了死刑的,不是车间的工程师,也不是市场的销售。

是一张纸。

自然吸气遭淘汰内幕,行业大变革全解读,来说说大实话-有驾

一张从办公室里发出来的,关于“双积分”和排放法规的纸。

这东西听着特专业,说白了其实很简单。

你就把所有车企,想象成一个班的学生。国家这个“老师”规定了,你们班的“平均油耗”和“平均碳排放”不能超标,这是两条红线。

你每卖出去一辆车,都相当于一次随堂测验。

卖一辆省油的新能源车,加分。卖一辆费油的大排量车,扣分。到年底一算总账,分不够的同学,对不起,要么交巨额罚款,要么就得花大钱去跟那些“学霸”(比如专门造电动车的车企)买积分。

这谁受得了?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应试教育”就开始了。

涡轮增压发动机,就是这场考试里,那个最会“刷题”的优等生。

为什么?

自然吸气遭淘汰内幕,行业大变革全解读,来说说大实话-有驾

因为它在测试工况下,能考高分。咱们国家的油耗测试,大部分是在中低速、低负载的条件下跑的。在这种情况下,一台1.5T发动机,因为基础排量小,转速不高,涡轮还没完全发力,油耗和排放数据自然就非常漂亮。

它能轻轻松松帮车企把“班级平均分”拉上去。

可自然吸气呢?天生就吃亏。

一台2.5L的自吸,就算你再怎么优化,基础排量在那摆着,想在那个特定的考试规则里刷出比1.5T还好的成绩,太难了。

这就好比,考试只考一百米冲刺,你让一个长跑冠军去跟短跑冠军比,那不是欺负人吗?

一些行业分析报告早就指出了,政策压力,是近几年车企选择技术路线的首要驱动力,它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市场需求和成本本身。说白了,车企造什么车,很大程度上得看政策的脸色。

所以,不是自吸不行了,是它不适应这个“考场”了。

为了及格,为了不被罚款,车企只能忍痛割爱。

自然吸气遭淘汰内幕,行业大变革全解读,来说说大实话-有驾

这还没完。

还有一个场景,能让你瞬间明白涡轮的优势有多霸道。

想象一下,你开着车,去西藏或者云贵高原自驾游。

那里的天,真蓝。

那里的空气,也真稀薄。

你的车,如果是一台自然吸气,那可就惨了。发动机会像个哮喘病人,上气不接下气。

因为自吸发动机是靠活塞往下走,形成一个负压,把外面的空气“吸”进来的。高原上气压低,空气里的氧气含量也少,你使再大劲儿,也吸不进来多少“养料”。

有个经验数据,海拔每升高1000米,自吸发动机的动力,大概就要衰减10%。

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地方,你那台2.0L的车,开起来可能还不如平原上一台1.2L的给力。油门踩到底,车就是不走,干吼。

自然吸气遭淘汰内幕,行业大变革全解读,来说说大实话-有驾

这时候,一辆带“T”的车,可能就“嗖”地一下,从你旁边超过去了。

为什么它就没事?

因为它自己带了个“鼓风机”。涡轮这个东西,本质上就是个空气压缩机,它不管外面气压多低,反正我强制把空气压缩了,再狠狠地灌进气缸里。

所以,在高海拔地区,涡輪增压能有效补偿氧气不足,几乎能保持和平原差不多的动力输出。

这种碾压,是物理层面的,不讲道理。

这么看下来,自吸发动机,好像真的被全方位吊打,输得一败涂地。

所以,它就这么完了?可以进汽车博物馆了?

还没呢。

就在我们以为自吸要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时候,它却在另一个赛道上,悄悄地“复活”了。

自然吸气遭淘汰内幕,行业大变革全解读,来说说大实话-有驾

这个赛道,就是混合动力。

现在不是流行混动嘛,HEV、PHEV,一大堆。你发现没有,这个领域里的两位绝对王者——丰田的THS和本田的i-MMD,它们的核心,用的都是自然吸气发动机。

这是为什么?

简直是天作之合。

我们知道,自吸发动机最大的短板,是低转速的时候扭矩不行,起步有点“肉”。

而电动机呢?恰恰相反,它最擅长的,就是零延迟、瞬间爆发最大扭矩。起步贼猛。

你看,这俩一结合,完美互补。

电动机负责它最擅长的起步和低速行驶,正好把自吸发动机最拉胯的那一段给补上了。

自然吸气遭淘汰内幕,行业大变革全解读,来说说大实话-有驾

于是,发动机工程师就可以彻底解放思想了。他们不用再管什么低扭、动力响应了,可以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干一件事:

追求极致的热效率。

像丰田和本田混动系统里的那些自吸发动机,用的都是阿特金森循环或者米勒循环。这两种工作模式,听着挺玄乎,说白了就是一种“自残式”的省油方法,以牺牲一部分动力为代价,换取每一滴汽油都能被压榨到极致。

放在以前,这种发动机单拿出来,根本没法开。

但现在,有了电动机这个“最佳拍档”,它的短板被完美掩盖,优点被无限放大。整套系统,既平顺,又有劲,还省油到离谱。

自吸发动机,从一个独当一面的主角,变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最佳配角。

它不是消亡了,而是以一种更聪明的方式,活了下来。

自然吸气遭淘汰内幕,行业大变革全解读,来说说大实话-有驾

所以你看,我们今天能开上什么样的车,方向盘后面那颗“心脏”到底是谁,这背后的故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它不是简单的技术好坏,而是政策、成本、市场和技术,交织在一起,共同导演的一出大戏。

每个时代,都有它最好的答案。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