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上海普陀区一条曾挤满电动车门店的商业街,十家店铺中有七家拉下了卷帘门。有的贴着“内部盘点,暂停营业”,有的干脆清空货架,连招牌都被摘下。这不是偶然的经营调整,而是一场正在全市蔓延的闭店潮——无数电动车经销商,在政策大限前集体沉默。
他们困在2025年11月30日这个时间点上。这一天之后,所有不符合新国标GB 17761-2024的电动自行车将禁止销售。国家规定,此前生产的旧标车可销售至该日期,但不得延后。上海未设地方缓冲期,监管执法却已提前加码。电子警察抓拍超速、市场监管严查改装,门店刚卖出一辆车,就可能面临“协助用户违法”的风险。卖,可能被罚;不卖,只能等死。
这场闭店潮的根源,是政策刚性落地与市场柔性承接之间的断裂。按理,近一年的过渡期足够消化库存。但现实是,2025年7月起,雅迪、九号等主流品牌已陆续停产旧款,经销商被迫提前进入清仓模式。而新国标车型却迟迟未能补位——新标准要求车辆塑料件占比不超5.5%、电池仓阻燃升级、强制加装北斗定位,导致生产线重构、认证延迟。有店主坦言:“厂家说新货‘预计九月到’,结果十二月还没影。”
更致命的是,新车型不被市场接受。限速25km/h、取消后座、整车减重,让外卖骑手和家庭用户直呼“没法用”。消费者不愿买,商家不敢压货,供应链陷入僵局。一边是堆积如山的旧标车,一边是空荡荡的展厅,夹在中间的零售商成了政策落地的缓冲垫,承受着租金、工资和库存贬值的三重碾压。
有人质疑:为何不降价清仓?但低价甩卖意味着血本无归。一辆进货价3000元的旧标车,如今2000元都难出手。而若12月1日后仍持有库存,这些车将直接变为“非法商品”,可能被查封报废。有经销商算过账:关门歇业亏的是房租,继续营业可能亏得倾家荡产。
这场危机暴露的,不只是标准切换的技术难题,更是政策执行中对小微主体的忽视。国家层面设定了过渡期,却未同步建立库存回购、以旧换新或二手车流通机制。上海作为超大城市,执法精准高效,却少了对“人”的考量——那些靠一家小店养活全家的店主,那些依赖电动车谋生的骑手,他们的声音在政策制定中几乎缺席。
当监管的齿轮咬合越来越紧,市场的血肉却在无声撕裂。政策的正当性不容否定,安全必须优先。但治理的智慧,应体现在如何让转型不变成绞杀。现在最紧迫的,不是再加一道禁令,而是打开一扇窗:允许合规旧车在限定范围内流通,推动政府与企业共担库存成本,给新国标车型设置适应性调整期。
否则,今天关上的不只是几家门店,更是人们对规则信任的一道缝隙。
政策不该只看见道路的秩序,而忘了路上的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