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22时,小米汽车YU7车型正式开放预售。这场万众瞩目的预售夜,堪称今夏最热且破圈效应最高的汽车事件。
据小米官方披露数据,YU7在3分钟内大定(编注:支付5000元定金,7天后自动锁定不可退)数据突破20万台,一小时内大定突破28.9万台。而最新数据显示,开售18小时后,小米YU7锁单量(编注:锁单意味着定金不可退,等待正式排产)已突破24万台。
根据权威媒体报道,上海宝山区一位小米汽车销售向媒体透露,近期每天工作时间都超过18小时,门店火爆程度甚至超越了此前首款车型SU7发布时的盛况。
该报道还指出,转手YU7订单成为“赚钱捷径”,最高溢价达2万元,将“黄牛”倒卖订单的现象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6月30日,笔者在第三方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发现,有关小米YU7的集体投诉量激增,高达485件。众多在预售夜当晚下单的准车主投诉称,遭遇“系统故障导致锁单时间过长”、“用户权益遭损害”等问题。最早的一项投诉可追溯至6月27日。发售伊始便涌现如此巨量的投诉维权,令人既惊异又感叹。
那么,集体投诉是否与黄牛问题直接相关?经过笔者与多位准车主沟通和调查发现,两者并无直接关联。随后6月30日车友公社公众号发布的报道《小米汽车预售夜遭遇系统BUG 准车主陷“锁单困局”》报道发出后,在车主群引发了强烈反响。文章评论区几乎充斥准车主们对小米汽车表达的愤怒。
基于评论区的高热讨论,笔者与维权车主代表进行了深度交流,试图向小米汽车提出关键问题,并结合公开资料对问题成因进行解读:
问题一:下单失败是刻意营销炒作、
防“黄牛”措施,还是技术故障?
准车主詹先生(化名)反映,本次下单失败主要表现为两类:一是系统提示“限购”阻断支付;二是身份信息误报导致下单失败。他质疑小米的防黄牛措施实际只限制了正常用户,市场上仍有大量转单现象。“20万的订单量难道都是正常用车用户?”。
詹先生指出,不少下定者除了黄牛,还有意图增值者——例如计划首批购车后高价出租再转手贩卖,或购车后起号引流增粉。换言之,YU7背后的经济价值吸引了大量非刚需用户,汽车俨然具备了“理财产品”的金融属性。他进而质疑:“这背后,是否有小米刻意而为?参考某盲盒手办品牌的运营模式,难道没有人为操纵因素?”
评论区亦有观点认为,若将事件归咎于技术故障则更难以服众。作为互联网公司出身,小米汽车本应在APP开发与维护方面具备高水平技术和丰富经验。在产品上线前,理应结合过往发售经历及自身流量热度,进行多次压力测试,避免此类问题发生。就该说法笔者查阅到,去年3月28日小米SU7发布,在24小时内就收获88898台大定,并未出现类似事件。
问题二:在产能不足的情况下,
持续大规模售卖是否合理?
多位评论用户指出,开售当天APP仅显示“8月首批交付”,这让他们误以为当晚下定即属首批用户。加之部分销售在购前咨询中模糊实际交车时间,导致用户对小米产能产生过度高估。他们认为,在明知产能不足的情况下持续售卖,有失合理性。
根据公开资料,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曾于今年3月18日发文表示,首款车型SU7累计交付量达20万辆,并称“首发不到一年时间”。基于此信息推断,准车主预估的60周交付期并非空穴来风。毕竟,在无扩产计划下,一年交付20万辆已近极限,更何况SU7与YU7需同步生产,产能压力剧增。
问题三:与准车主沟通渠道不畅的问题
用户集体反映问题包括:下单BUG投诉未获处理;标准版/PRO版配置单曾显示的电吸门、防炫目外后视镜等配置,后续仅简单修复配置单便草草了事;下定后系统问题曾导致客户被要求直接全额支付尾款(目前尾款已退)。种种迹象表明,下定当天APP即存在问题。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需营造公平售卖环境。用户质疑:小米的行为是否构成对消费者权益的蔑视?目前仅有SU7转YU7时多付5000元定金的用户陆续收到退款。这是否意味着,只有将事件闹到更大媒体平台,官方才会介入处理?
问题四:准车主面临的潜在损失
评论区有准车主表示,可能面临两项潜在损失:其一,约15,000元的新能源汽车购置税(若政策恢复征收);其二,最高30,000元的国家汽车报废更新补贴(各地政策不一,具体损失难统一估计)。
笔者查阅资料发现,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23年第10号):
购置日期在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每辆免税额不超过3万元)。
购置日期在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每辆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
若因延迟交车导致购置日期落入征税或减税期,相关税费可能需要准车主自行承担。关于国家汽车报废更新补贴,各地方执行情况不同,具体损失无法统一量化。
笔者就前述系统故障问题联系小米汽车官方客服,工作人员回应称“已记录备案并上报”。截至发稿,小米汽车未就故障成因及解决方案作出正式声明。面对大量用户的“锁单困局”及由此引发的集体投诉,官方的沉默与模糊回应,无疑将压力与责任归属的疑问留给了市场和消费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