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比亚迪10月卖了44万多辆,这数据我看了挺震惊。毕竟国内车市现在不算特别火爆,竞争倒是越来越激烈了。元Plus这款车我没想到能撑起这么大的销量块头,毕竟它也不是定位特别低端,价格大概在10万上下浮动,我感觉它和市面上同价位的合资小型SUV比,真的有自己的一套。
我前几天坐滴滴遇到一辆元Plus,司机师傅跟我聊了不少,这也算我这行里搜集第一手料的一部分吧。别的不说,元Plus的屏幕是那种竖着的大平板,不像传统车里那种死板的中控屏,这货还能横屏竖屏自由切换,司机说中控屏就像他智能手机一样灵活,开车途中换着用,比单一屏幕强不少,特别适合我们这些喜欢玩车机的人。
讲真,我原以为车企给屏幕做旋转是专门为了炫酷,但司机顺便科普了后排三根弦的用途,我当时真的差点没笑喷。你想,后排三根弦?他家车后排扶手的那三根固定带,有几个大作用:第一是当个隔板,把后排空间稍微分格,放放东西不乱动;第二是绑个伞什么的,避免滑来滑去;第三嘛最有趣,等红灯时他会用来弹弹小曲,培养点儿女儿的音乐细胞。说是哄小孩神器,我心里想,这主意还真挺脑洞大开,不像卖点套路,反倒像师傅实打实的生活体验分享。
我之前写关于国货车评价时,说元Plus这车设计稍显保守有点大了——现在我收回点。和同价位的吉利缤越、长安CS35比,这车无论颜值还是内饰个性上,元Plus都不输人。配置那块也挺有意思,比亚迪现在的平板中控多数都支持旋转,这在国产车里其实还是个升级,是供应链里手机屏幕供应渐成规模的一个体现吧(这段先按下不表)。
让我小心的地方是,这旋转屏幕到底耐用不耐用,毕竟机械结构多,长期看没准会增加故障点。且不谈,曲面屏容易碎,这种一转一折的设计对供应链的挑战不小。我之前算过,假如屏幕故障,一次维修至少得花两三千块,百公里成本估算下来,这点维修潜在成本就挺明显,当然核算里还有保修覆盖啥的。可是车主刚买车没多少年遇啥大修,那体验也就正常。
对比下同价位主流合资SUV,比如大众探影,仪表盘和中控分区更明显,屏幕不旋转但全数字设计挺高级。元Plus的这种机械切换,更多像给用户多点自由,想用竖屏看地图,想用横屏听歌都行。用户心理这块我觉得比厂商想象得更复杂,很多人其实喜欢动手调整,觉得我操控感强,这和现在半自动驾驶普及的心理不是一回事。
对了,还有个细节我昨天翻了下笔记。记得当初一线供应链的朋友提过,比亚迪对元Plus这种全球车型的策略挺稳妥,广泛使用在手供应链上,像屏幕的物料包和电路方案都有多家供应商分摊,避免单点失灵。媒体报道它销量猛增和产能提升关系很大,毕竟供应链调配合理,能保证连续交货。
但我私心有点疑惑,虽然销量亮眼,元Plus到底能不能持续保持这种爆款姿态,毕竟车型产品生命周期有限,现在竞争加剧,合资、其他新造车势力的冲击都很明显。司机师傅说他周围用比亚迪的几乎都没啥大问题,满意度很高,可总觉得这其中也有地域差异,南方城市和北方城镇用车环境差太多,保养和维修便利度也影响体验。
这让我想到,车企到底该不该在设计上多照顾这种生活细节?比如元Plus后排那三根弦,这特别设计是小成本却让用户觉得亲切的点,还是一种花哨的装饰?供应链和研发的人可能都知道,改个这种细节背后,能带来多少测试和合规成本。那这种脑洞大开有时候会不会正好贴合用户心理?你们觉得呢?
聊起这里,我忍不住小跑题下。前阵子修车铺老板跟我说,比亚迪的电池包和电驱动保养真的挺方便,他自己用唐也快三年了,除了轮胎和刹车,电池质量几乎没太大问题。想想一辆电动车,每个月修理成本最低了,他说。这也点出元Plus的隐性优势——电池和新能源供应链成熟了,至少大多数车主用车成本在合资SUV之间有竞争力。
不过矛盾来了,新能源车保值率相对传统燃油车还是低,这点上元Plus也没特别抗拒市场规律。估算下来,元Plus三年后残值大概60%左右,和同级别新能源车类似。这是不是能让买二手车的用户更放心?又或者,这样的保值表现反而让妈妈级用户更愿意进店看车?
销量和颜值都很能刺激买家冲动,但用户真正满意的细节,比如屏幕滑动灵活和后排那三根弦,是不是才真正打动人心?据说产品经理设计这些是为了用户多样化需求,但我个人猜测(样本少),这也可能是打破旧有驾驶惯的一种尝试,有点想制造新的驾驶仪式感。
我想问你们,元Plus这样能旋转的大屏和会弹琴的后排弦设计,你们觉得是国货车才有的细节创新?还是说这种设计其实是厂家在瞎折腾,根本没多少实用价值?带着这问题,我也继续盯着这些爆款车型的后续表现,看看它们到底能玩出多少新花样。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