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方式又不一样了?你大爷的,这话说的,好像我昨天才骑驴进城似的。想当年,东直门那叫一个热闹,跟下饺子似的,人挤人,人挨人。我记得有一回,为了赶上回顺义的末班车,硬是挤掉了一只鞋,那酸爽,现在想想脚后跟还隐隐作痛。那场景,堪比春运现场直播,解说员的咖啡都洒在了战术板上,就差解说一句“让我们拭目以待,谁能抢到最后一个座位”。
那时候,天还没亮,东直门就人山人海了。去顺义的,去怀柔的,去密云的,乌泱泱一片,就跟蚂蚁搬家似的。空气中弥漫着煎饼果子和豆腐脑的香味,夹杂着些许汗臭味,那叫一个接地气。别说,还真有点怀念那股乱糟糟的“烟火气”。
要说这技术拆解,那会儿的出行方式,简单粗暴,就俩字:挤!公交车。原理:人多力量大,挤上去就赢了。数据:一辆车核载80人,硬生生挤进去120个,超载率50%。效果:迟到概率降低80%,但舒适度下降100%。黑车。原理:花钱买时间,图个方便。数据:起步价10块,堵车另算。效果:速度提升30%,钱包缩水50%。
可后来,时代变了,15号线一通,好家伙,顺义人民翻身农奴把歌唱,谁还坐那吭哧吭哧的破大巴啊。我记得15号线刚开通那会儿,那叫一个干净整洁,跟星级酒店似的。车厢里安安静静,空调呼呼地吹,舒服得让人想睡觉。这场景,一下子从菜市场切换到了咖啡馆,解说员都换上了燕尾服,开始点评起乘客们的着装了。
地铁这玩意儿,技术含量高啊。原理:电磁驱动,地下穿梭。数据:最高时速80公里/小时,平均每站间隔2分钟。效果:出行时间缩短60%,迟到概率降低90%。你看,这数据一对比,高下立判。东直门那曾经的“人从众”景象,逐渐被地铁站的刷卡声取代。852旁边那锈迹斑斑的栏杆,也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就像是被时间这把杀猪刀,一刀刀地削去了存在感。
现在倒好,望京西交通枢纽又开了。我前两天路过那儿,乖乖,那叫一个现代化,跟科幻电影似的。各种指示牌闪闪发光,就跟外星人的信号灯似的。这场景,直接从咖啡馆升级到了太空舱,解说员都换上了宇航服,开始讲解起星际旅行的注意事项了。
北京这交通,就跟那加密货币市场似的,一天一个样,波动得厉害。你说这交通方式的变化,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方便是方便了,可那曾经的“烟火气”也消失了。就像现在流行的元宇宙,虚拟世界再精彩,也比不上现实世界里的一个拥抱。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