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北京扮熟脸,有人米兰讲原创,今晚的车圈很抽象

今天的汽车圈,热闹得有点“抽象”。

一边是北京的小米新车YU7正式亮相,一如既往引发众多网友围观。

但在YU7亮相过后,不少网友在评论区表示,这尾部线条、整体比例“让人想起了一些熟悉的豪华车”。法拉利中国的官方推文,罕见的突破了数万阅读。当然,究竟像不像,还得看每个人的理解。但是一亮相就被人联想到其它车型,这事多少有那么点尴尬。

有人北京扮熟脸,有人米兰讲原创,今晚的车圈很抽象-有驾

另一边,吉利则把银河M9带去了法拉利的故乡——意大利。在全球设计圣地米兰,高调开讲“东方原创美学”。灯光打下来、车身闪着银光,吉利的高管带着设计师团队,全程洋溢着“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设计哲学”的仪式感。直播弹幕里,不少网友刷着:中国原创设计,终于有点味儿了。

一个“让人想起”被围观,一个“自己说自己原创”被点赞。

这一夜,车圈的气质突然就魔幻了。

有人北京扮熟脸,有人米兰讲原创,今晚的车圈很抽象-有驾

说回到小米YU7的发布,本是一个自带关注度的话题事件。

从3月底的交通事故,到后续舆论风波不断,小米这辆车早早就被放到了放大镜底下。大家都在等,雷总到底要拿出一个怎样的YU7,来回应质疑、提振信心。

然而当YU7终于揭开面纱,犹抱琵琶半遮面地露出尾部,不少人第一时间在评论区留言,说这车的背影“似曾相识”。

尤其是车尾——有网友评论说:“设计语言很有欧洲豪华运动风格”;也有人打趣:“买不起那款的,可以看看这个青春版”。

当然,我们也得讲点基本逻辑:“撞脸”并不等同于抄袭,相似也不等于照搬。是否借鉴、程度几何,这事儿理应交由专业人士判断。在此我们不下结论。

只是汽车设计这事儿嘛——

不怕撞色,就怕撞脸。尤其是那种“似曾相识”的设计风格,恰好来自意大利经典品牌。

因为在同一天,吉利把银河M9带去了米兰,进行了全球发布,并给全球媒体上了一堂“中国汽车美学课”。

吉利选在米兰——全球设计圣地做发布会,本身就是一次关于“设计主张”的表达。

有人北京扮熟脸,有人米兰讲原创,今晚的车圈很抽象-有驾

发布现场,银河M9的设计语言颇受关注:从“星汉涟漪”灯组到对称感线条,都在尝试用现代语言重构东方意象。水滴、星空、秩序感这些元素听上去很抽象,背后却是实打实的文化自觉。

在空间上,银河M9也不只是做“配置堆砌”,而是讲了一种“中式体面”——六座平权、座椅皆讲究,不只是为了坐得舒服,更是为了体现“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

这些表达听起来复杂,传递出的信息却很直接:

我们不想再像谁,我们想像我们自己。

重点也早就不是这车“好不好看”,毕竟审美这事大家有不同的理解,而是中国汽车敢不敢说出:“这就是我。”

有人北京扮熟脸,有人米兰讲原创,今晚的车圈很抽象-有驾

寰球汽车记者在米兰现场观察到,不少的欧洲媒体同行看完银河M9之后,也表示了一种美学的认同。

这种主动构建文化的姿态,在今天的车圈里,依然是稀有品种。

其实汽车设计这事儿,全球各大品牌都走过一段相似的路。日本、韩国车企起步时期,也都不乏有借鉴欧美产品之作。中国企业也绕不开,从早年的“像谁谁”,到后来的“学谁谁”,再到如今偶尔被网友指出“撞脸谁”,是绕不过的阶段。

但现在不同了。中国汽车,尤其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是龙头产业。走在前面,应该拿出点自己的真本领。

消费者早就从“像谁”式审美,转向“是谁”式认同。辨识度、原创性、文化表达,不再是加分项,而是基本盘。

就像一位网友留言的一样,你想走高端、全球化、挑战传统豪华品牌,那你就得先站住自己的设计脚跟。否则,就算马力够大、配置够卷,外观一亮相,网友一句“这不是谁谁谁嘛”,整张脸都立不住了。

一个晚上

YU7在北京被网友认为似乎“撞了脸”,

银河M9在米兰被国外媒体同行惊呼“涨了脸”。

一个成了梗图,一个成了案例。

中国汽车设计,确实走到了一个新的分叉口。

你可以像别人一阵子,但终究得有能力像自己一辈子。

原创,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场发布会。

它是一个品牌,敢不敢走一条不那么好走但值得走的路。

只不过,最魔幻的还是——这一夜之后,大家记住的,可能还是那个“看起来像谁”的中国车。

但总要有人做难而正确的事,哪怕一开始没人点赞。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