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星途凌云出口版改款了,变名字叫EXEED MX了。从鱼雷拍的照片来看,这车和国内的星途ET5轮廓基本差不多,但细节上改动挺大。尤其是前脸,那个大灯设计,有那么点像保时捷卡宴的味道,特别是灯组里的獠牙设计,挺大胆。尾部也动了不少,只是多了个进气口,整体感觉更显豪华和现代了。
其实我有点没第一时间认出来,怪我之前观察太粗枝大叶了。刚开始看到谍照,我就觉得这款车的名字和定位有点乱,前几天曝光的专利图也让我有点困惑,直到确认是出口版的凌云,才觉得这事儿有点意思。为什么说它是油车?尾部AWD的标志说明了一切。如果是增程或者插混版本,四驱系统应该是带H臂独立悬挂的,可这台明显是普通的E型四连杆。算是用车尾来给自己加了一道保险吧。
有人跟我说,这不就是捷途大圣换壳?我当时差点笑出声。其实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星途凌云这车在海外的命名逻辑还挺有意思。凌云的出口版叫TXL,其实就是国内凌云S的长轴版;而且,星途旗下其他车型,如瑶光和揽月在海外分别叫RX和VX,这样就自然形成了TX-MX-RX-VX的完整产品矩阵。星纪元则是被单独划分到亚特兰蒂斯系列。这样一看,品牌的海外命名其实有自己的套路,只不过咱们平常关注的不够细。
说实话,这套设计放到国产不是什么绝杀吗?我见过不少朋友吐槽国产品牌设计总是差点意思,特别是尾灯,总感觉不太受用。但这回星途真的是把设计做了大升级。也有点好奇,如果这外观和科技能早点在国内上市,估计ET5得哭了,毕竟同价位市场已经挺拥挤的了。对比一下,ET5前脸老实说没有这么有冲击力,这MX的溜背设计和细节上都算走心了。
顺便聊聊供应链的影响。其实改款不是简单换个壳那么容易,就像家庭装修,想换个好看的地板、吊顶,背后得协调水电、材料供应、搬运工……差一点儿时间节点不对,整个计划就乱套。汽车供应链更复杂,尤其是出口车型,要考虑本地法规认证、零部件适配,还有物流各种博弈。像这次MX改款,就是星途一边开发新设计,一边和供应商反复沟通发动机和底盘配置。内部据说争论过要不要引入电混系统,但从目前尾部设计判断,暂时放弃了。有人还问我为啥不做个插混?老实说,这还是成本和市场需求的平衡——出口地区对油车需求还没完全消失,保证强动力和四驱稳定,是优先选项。
对比同价位日系SUV,比如本田冠道和丰田威兰达,星途这MX在设计上优势明显,但底盘质感和厂家的驾控调校还有待打磨。销售的小王跟我说,国内用户对悬架软硬还是挺讲究的,MX得加把劲。我体感对比了一下,MX的四连杆结构支撑日常刚好,过弯没问题,但动力响应有点肉,这点不太符合一部分海外年轻用户口味。
这让我想到,国内消费者是不是也越来越挑剔设计和操控了?ET5的销量倒是稳健,但MX出口配置反而更硬核。怪不得网上有人抱怨,总是厚此薄彼,国外有好车,我们却没有。这个情绪我能理解,毕竟买车是实打实掏钱体验,品牌需不能只顾出口,国内也要有好货。
说到车头设计,真是挺精致。我刚刚翻了下相册,发现有辆竞品车的前脸要素跟MX居然有相似感。设计师们的灵感一定是在全球流动的,或许国内也能借鉴点国际潮流,解决国产品牌设计差点意思的老难题。
有一点没细想过,外观设计和整车工程之间,到底哪个对车的最终市场成功影响更大?我个人猜测(纯属估算),厂家的品牌影响力和性能稳定占70%,设计只占30%。这样的比例有点偏保守,可能有人会反驳,对吧?
国内的星途们什么时候能把MX这个豪华范儿原封不动地带进来?这对用户体验和品牌形象都不是小事。到时候,可能会引发一波抢购潮。销售同事透露,类似车型改款周期得三年左右,现在刚开始路测,最快也得明年下半年才有影。
倒是,有个细节很耐人寻味:尾部多出来的那个进气口造型,并没有明显的功能诉求,感觉就是为颜值加分的,这种小动作说明厂商也在用视觉影响力吸引眼球,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没?
你觉得,豪华感和实用性哪个更重要?还是说,这两者最终要靠日常驾驶感受来说话?车头像卡宴真的能让你心动吗?还是说,货比三家更靠谱?我这边先留下这些,期待你们的看法。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