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购买一辆二手车确实是个性价比很高的选择,能用更少的钱享受到有车生活的便利。
但是,一提到二手车市场,不少人心里都会打个鼓,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成了新闻里那个“花10万买回事故车”或者“调表车开仨月就大修”的倒霉蛋。
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发生的二手车买卖纠纷里,有超过七成都是因为车辆存在一些核心的隐患没有被及时发现,而这其中,事故车、泡水车和里程表动过手脚的调表车,就占了绝大多数。
其实,想在复杂的二手车市场里保护好自己,也并非需要什么火眼金睛的特异功能,只要我们普通消费者能够沉下心来,抓住几个最关键的检查环节,就能有效地避开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陷阱。
我们首先要看的,就是一辆车最直观的部分——外观。
这就像是给车辆做一次全面的“体检”,它的车漆和钣金就是皮肤,能透露出很多过往的“病史”。
一辆车有没有出过比较严重的碰撞,从外观上就能找到很多蛛丝马迹。
这里有个非常实用的小工具,叫做漆膜仪,价格不贵,在网上花一百多块钱就能买到,但它对于识别事故车来说,作用非常大。
汽车在出厂时,全身的漆面都是由机器人均匀喷涂的,厚度非常一致,一般在100到150微米这个范围。
你可以拿着漆膜仪,沿着车身的主要金属部件,比如引擎盖、车顶、四个车门、前后翼子板,挨个进行测量。
如果发现某个部位的漆面厚度数值突然飙升到300微米以上,甚至有的地方超过1000微米,那就基本可以断定,这个地方肯定不是简单的小刮小蹭补漆,而是经历过钣金修复,用很厚的腻子把撞击的凹陷给填平了。
如果全车有好几个地方都出现这种数值异常的情况,那这辆车大概率经历过不小的事故,需要格外警惕。
除了用仪器,我们的眼睛也是很好的工具。
你可以蹲下来,仔细观察车身各个部件之间的缝隙,比如引擎盖和翼子板之间、车门和车身之间、后备箱盖和车尾之间的缝隙。
原厂装配的车辆,这些缝隙都是非常均匀的,宽度基本一致。
如果某条缝隙看起来宽窄不一,一边很宽一边很窄,或者和对称位置的缝隙明显不同,那就说明这个部件很可能被拆卸过或者在事故中受过挤压。
同时,还要看看连接这些部件的螺丝,原厂的螺丝表面都有一层完整的漆,如果发现螺丝有被拧过的痕迹,比如掉漆、划痕,或者螺丝的颜色和周围其他螺丝不一样,也证明这个部件被动过。
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核对全车玻璃和车灯的生产日期。
在每块玻璃的角落,都会有一串小字和数字,其中就包含了它的生产日期,车灯的背面通常也有。
这些日期正常情况下都应该早于或者等于车辆行驶证上登记的出厂日期。
如果一辆2023年生产的车,它的某一块玻璃却是2024年才生产的,那唯一的解释就是这块玻璃后来因为破损而更换过,这往往也和事故有关。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检查外观时,一定要特别留意车辆的A柱、B柱、C柱以及门槛这些车身结构件,如果这些地方都有钣金喷漆的痕迹,说明事故已经伤及车身骨架,对车辆的安全性造成了严重影响,这样的车无论多便宜都不能要。
看完了外在,我们就该深入车辆的“心脏”和“大脑”了,也就是发动机和变速箱。
这两个核心部件一旦出了问题,维修费用动辄上万,非常麻烦。
检查发动机的最好时机是冷车启动,也就是车辆停放了几个小时甚至一夜之后。
打着火之后,感受一下发动机的运转状态。
一台健康的发动机,启动应该很顺畅,怠速时转速稳定,指针不会忽高忽低,车身的抖动也应该是轻微且有规律的。
如果你感觉启动困难,或者车身抖动得像筛糠,还伴随着“嗒嗒嗒”的异响,那发动机的状态就堪忧了。
同时,可以去车尾观察一下排气管排出的气体颜色。
如果冒出的是蓝烟,说明发动机在烧机油;如果是黑烟,说明混合气燃烧不充分;如果是在非冬季的正常气温下还持续冒白烟,那可能是冷却液渗入了气缸。
这三种情况都属于比较严重的故障。
接着,打开发动机舱盖,仔细检查一下里面有没有漏油的痕迹。
重点看气门室盖的接缝处、机油滤芯底座、变速箱和发动机连接的地方。
如果只是有些灰尘是正常的,但如果看到大面积的油泥,或者有明显亮晶晶的新鲜油渍,就说明存在渗漏问题,后期维修起来会很麻烦。
最后,一定要进行实际道路测试。
开上车跑一段路,感受一下车辆的动力响应,加速时是否顺畅,有没有迟滞感。
重点体会变速箱的换挡过程,自动挡车型在升降挡时应该是平顺的,如果能感觉到明显的冲击感或顿挫,也就是常说的“闯挡”,问题就不小。
手动挡车型则要确保每个挡位都能清晰地挂入,没有卡滞的感觉。
路试是检验车辆核心部件工况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任何异常,都要果断放弃。
车身表面和发动机舱看完了,还有一个绝对不能忽略的地方,那就是底盘。
很多严重的损伤,比如严重的托底或者泡水,痕迹都会留在底盘上。
所以,花个几十到一百块钱,找个修理厂把车举起来看一看,这笔投资是非常值得的。
车辆升起来之后,首先要看底盘的整体情况,有没有大面积的非正常锈蚀。
尤其要检查纵梁、横梁这些关键的结构件,如果出现严重的锈穿,那这辆车很可能是泡水车,或者是长期在潮湿、多盐分的地区使用,车身骨架的强度已经大大降低了。
同时,也要检查底盘有没有严重的磕碰、变形或维修焊接的痕迹,特别是油底壳、悬挂部件、传动轴等。
如果发现悬挂的减震器有漏油的痕迹,或者刹车油管、燃油管有老化龟裂的情况,这些都关系到行车安全。
最后,别忘了核对一下底盘上刻印的车辆识别代号(VIN码),也就是车架号,确保它和行驶证上的信息一致,并且没有被打磨或篡改过的痕迹,以防买到手续有问题的车辆。
如果卖家以各种理由,比如“底盘太脏看不清”来拒绝你升起车辆检查,那么这辆车有问题的可能性就非常高了。
解决了事故和机械问题,我们还要面对二手车市场另一个重灾区——调表车。
很多车商会把一辆跑了十几二十万公里的车,里程表调到几万公里来卖高价。
里程数可以修改,但车辆长时间使用留下的磨损痕迹是无法轻易抹去的。
我们可以通过对比车辆的内饰磨损程度和仪表盘显示的里程数来识破这个骗局。
比如,一辆仪表盘显示只有3万公里的车,它的方向盘、换挡杆、主驾驶座椅的边缘、刹车和油门踏板,这些经常接触和摩擦的地方,磨损程度应该很轻微。
但如果你发现方向盘已经被磨得油光发亮甚至脱皮,座椅的侧翼已经塌陷变形,踏板上的橡胶纹路都快磨平了,那这辆车的真实里程数绝对远远不止3万公里。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细节来辅助判断,比如把安全带全部拉出来,看看末端有没有因为长期使用留下的污渍,或者检查一下座椅下方的金属滑轨有没有不正常的锈迹,这些也是判断泡水车的线索。
当然,最可靠的方法还是查询这辆车的历史记录。
现在有很多第三方查询平台,只要输入车架号,就能查到它在4S店的维修保养记录和保险公司的出险记录。
如果维保记录显示它在一年之前的里程数就已经远高于现在仪表盘上的数字,那它就是一辆板上钉钉的调表车。
如果保险记录里有“重大事故”、“发动机进水”之类的理赔项目,那更是可以直接排除了。
最后,当车况检查得差不多了,就到了最关键的一步——核对车辆手续。
手续的合规性是交易的底线,如果手续有问题,车况再好也不能买,否则可能连户都过不了,甚至卷入法律纠纷。
首先要确保卖方能提供齐全的核心证件,包括行驶证、机动车登记证书(俗称“大绿本”)、有效的交强险保单和原始的购车发票。
要仔细核对这些证件上的车辆识别代号、发动机号等信息,是否和车身上的钢印完全一致。
重点要看“大绿本”,上面清晰地记录了车辆每一次的过户信息。
同时,要确认登记证书上没有抵押记录,或者抵押状态已经解除,避免买到无法过户的抵押车。
另外,还要确认车辆的使用性质是“非营运”,如果是从出租车或网约车转为私家车用途的“营转非”车辆,虽然价格便宜,但其报废年限有严格规定,且长期高强度使用导致车况普遍较差,不适合家庭使用。
在所有手续都确认无误,并且在车管所完成了过户手续之后,再支付全部车款,这是保障自己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