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汉245KM售价降到15.98万,这消息听着挺爽,也算是新用户的利好吧。可是我心里总觉得别的事也得提一提,老车主的钱和感情是不是就真被忽略了?这年头,老牌车型折价实在太快,仿佛开门迎新,自己的粉丝和支持者却被边缘化了。
你看比亚迪汉,这个系列曾经是神话。不管是从外观还是技术,它的确让人眼前一亮——那时的颜值和智能还算有点话题。最近一年,好像没人关心它的生命力了,就像一个天热被晒得快变形的老车。汉在2021年一推出,销量冲得飞快,几乎全靠颜值和东方美学吸引。你说得对,颜值依然是核心竞争力之一,但随着价格一路走低,这个核心会不会被稀释?特别是在这个拼价格的市场环境里。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汉的热度还算不错,月销在3万左右,但几年下来,特别是在平台推出新款,汉的热度开始滑坡。你说,平台就是能力的体现吧?可是比亚迪汉平台很早就用过一轮了,每次升级都只是在拼续航和颜值,但平台的核心能力是不是打了折扣?我一直觉得,一个车型的存活,不光是靠颜值战,还得靠技术和用户口碑。而汉的另一个死穴——供应链。如果零部件供货不稳定,车价自然也会有弹性。
这次降价,15.98万,当然是让新用户买单的节奏。现在很多人都在对比凯美瑞、雅阁、迈腾这些车。你说,这些车的价格都在15-20万左右,支持汉继续拼命杀价,跟这些车型比,汉变得更有价格优势了。这个价格竞争到底值不值?能把老车主一波一波拉回来吗?我就想不明白:比亚迪是不是也在纠结市场份额的问题?还是说,汉的核心竞争力还剩多少?因为,实际上,雅阁和凯美瑞的销量都还在继续拼价格,迈腾的价格也在下降。
我跟朋友聊天,他说:汉跟那些合资车差不多了,价格便宜,配置也不错。听完我还真愣了,这差不多到底意味着什么?就是能跟凯美瑞较劲,还是早就被超越了?你想啊,A6L都破30万了,结果也没能堵住市场的口——这是高高在上的后果吧。你不觉得吗?靠口碑还能撑多久?销量都被跨界车型和国产新势力抢走了。比亚迪怎么还在幻想20万到30万的市场?难不成真觉得光颜值和科技还可以逆转这个市场格局?
实际上,汉的目标是对标合资B级,比如雅阁、凯美瑞、迈腾啥的。这些车在国内市场,价格都基本在15万到25万左右,支持汉拼价格,不是在给自己挖坑吗?尤其是现在国产品牌的攻击波一个接一个,价格战打到你死我活。比亚迪汉在这个大环境下,能单靠颜值和续航保持优势?我估计是可以,但能走多远这个问题就沉重了。
汉的所有竞品都杀到这个价位了。你会不会问:市场的平均价到底在哪里?A6L都敢破30万的大关,说明它还是高端在坚持,但销量和口碑都在下跌,说明高高在上其实是个伪命题。没有真正的用户需求,口碑一旦被稀释,难以集中。
比亚迪自己也在折腾着。想降价?其实可以搞个全新车型,或者用汉PRO这样的名字换个套路。现在汉唐更新太慢了,颜值、大小、续航都在落后。你说一降再降,是不是也在自降身价?我觉得可能吧。这一系列操作,隐隐透露出比亚迪内部其实也在焦虑:怎么才能让汉还能保持吸引力?
我也在猜测,或许比亚迪也意识到汉这块IP可能快到天花板了。但是他们自己不愿承认。你说,老车主的支持真的就那么不重要?还是说,这次价格战,更多的是为了清理存货或者抢占市场而已?毕竟,新用户是未来的主角,但老粉呢?他们的钱还能留得住吗?难不成,真的要沦为工具车,一分钱不值,天天靠降价活命?
而且,从供应链的角度而言,汉的制造成本其实还算合理——我粗算一下,百公里的电耗成本大概在0.3元左右,纯电车型的质保成本那也是个大头。这次降价,能不能做到保本甚至盈利,我觉得挺悬的。毕竟,谁都知道,价格再低,利润就会压缩。可是比亚迪总得先活下去才行。
不过我也想听听你的看法:你觉得比亚迪是不是走投无路了?还是说,这是谋定而后动的策略?未来汉还可以焕发些什么新的光彩?还是说,汉这个IP,真的是快到行将就木了?这个问题,真不知道答案,但我愿意相信,比亚迪自己都在琢磨,要不要再拼拼别的套路。你怎么想?会不会还等着更直接点的新品出现,打破这一局?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