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订的Model Y长续航,一觉醒来亏了7万2! 10月初,全国特斯拉准车主群里的这条消息,像一颗炸弹一样在电动车圈子里炸开了锅。 谁能想到,一夜之间,自己还没提到手的车就贬值了这么多? 这可不是什么个别案例,而是2025年10月电动车市场集体大跳水的真实写照。
奔驰EQE直接降价21.8万元,降幅高达46%;宝马i3部分车型降价近50%,裸车价跌破18万元大关。 这些原本高高在上的豪华电动车,现在竟然变得这么亲民,你是不是也在疑惑,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豪华品牌电动车的价格体系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崩塌。 奔驰EQB和EQA两款车型,降价都超过了16万元,相当于原价的一半左右;EQE SUV更是优惠20.3万元,让许多原本观望的消费者直呼“难以置信”。 宝马iX3降价15.7万元,i3降价18.19万元,iX1和i5等车型也有13万到15万元的让利。 奥迪Q4 e-tron和Q5 e-tron的降价幅度在9万到11万元之间。 这些车型原本定价都在30万元以上,现在却纷纷跌入20万区间,甚至更低。
为什么豪华电动车会突然这么便宜? 有业内人士透露,这是因为豪华品牌在电动化转型中遇到了瓶颈,销量不及预期,库存压力巨大。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今年纯电轿车市场增速明显放缓,车企不得不通过大幅降价来刺激需求。 你是不是也觉得,以前买不起的豪车,现在突然变得触手可及了?
新势力品牌在这场价格战中也没闲着,纷纷加入降价大军。 蔚来ET5和ET5T降价10.8万元,乐道L60降价8.6万元,就连旗舰车型ES8也调整了价格。 蔚来CEO李斌曾公开表示,如果今年不选择全系下调售价,品牌可能面临生存危机。 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反映出新势力品牌在激烈竞争中的无奈选择。
小鹏G9则推出了“车电分离”的促销方案,将电池单独租赁,车价直接降低8万元,再叠加2万现金优惠。 这种创新模式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门槛,但也引发了关于电动车长期使用成本的讨论。 极狐阿尔法T5和考拉等车型降价3.68万到4.4万元,进一步加剧了中端市场的竞争。 新势力品牌集体下探中低端市场,是不是意味着电动车正在从高端玩具变成大众消费品?
主流价位的电动车市场同样卷入了降价潮。 荣威D7 DMH降价4.4万元,长安启源A05和CS55 PLUS新能源让利约2.5万元,吉利几何C下调4万元左右。 这些车型原本定位在10万到20万元区间,降价后性价比显著提升。 入门级市场中,微蓝6降价7.8万元,逸动PHEV优惠3.2万元,让预算有限的消费者也能轻松入手电动车。
微型电动车市场也没能幸免,五菱宏光MINIEV第三代马卡龙版降价13%,售价降至3.58万元起;长安Lumin清甜款直降1万元,与竞品形成明显价差。 这些变化使得电动车不再是高收入群体的专属,而是逐渐走向普及化。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开电动车的人越来越多了?
降价潮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作用。 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较年初下跌超过30%,较峰值下跌60%,大幅降低了车企的制造成本。 技术迭代加速也是重要推手,800V高压平台、城市NOA等新技术的普及,让旧款车型迅速贬值。 某自主品牌产品经理透露,老款车型每多卖一个月,就会损失5%的市场份额。
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同样关键。 调研显示,超过70%的纯电车购买者会跨品牌比价,价格敏感度远高于燃油车用户。 地方补贴政策窗口期关闭在即,例如上海嘉定区的新一轮购车补贴向纯电和混动车型倾斜,按价格区间可获得3000元到5000元不等的补贴,纯电动车每档额外增加500元。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价格战的升级。
行业内部,经销商面临着巨大压力。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调查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经销商亏损比例攀升至52.6%,盈利比例仅为29.9%。 许多经销商陷入“销售即亏损”的困境,导致“进销价格倒挂”。 尽管处于传统销售旺季,经销商自行加码优惠的意愿和能力已大幅减弱。
对消费者而言,电动车贬值速度加快成为现实问题。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报告指出,三年车龄的插电混动车型平均保值率为43.9%,纯电动车型为42.6%,均低于传统燃油车。 上海车主王海涛感慨道:“去年买的合资品牌纯电车,官方指导价26.8万元,现在同款新车只要21.8万元,一年时间贬值近5万元。 ”这种快速贬值是否会影响你的购车决策?
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电动车行业加速洗牌。 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可能被淘汰,而技术实力强、用户思维好的企业将获得更多机会。 电动车保值率低的问题也引发了消费者对长期使用成本的关注。 一些车主开始考虑租赁或二手车选项,以规避贬值风险。
经销商为了生存,不得不寻找新的盈利模式,例如加强售后服务或拓展二手车业务。 消费者在购车时更加理性,会综合考虑价格、续航、充电便利性等因素。 电动车市场的价格战不仅重塑了行业格局,也改变了消费者的购车习惯。
电池技术的进步继续推动成本下降,预计未来几年电动车价格仍有下探空间。 但与此同时,车企也面临如何在降价的同时保持盈利的挑战。 一些品牌开始转向订阅制或租赁模式,以稳定收入来源。 消费者能否接受这种新的购车方式?
电动车普及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但市场波动仍会持续。 政策调整、技术突破、消费者偏好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价格走势。 在这场价格战中,你是会选择趁低价入手,还是继续观望等待更好的时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