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新央企,新长安:一场车轮上的棋局
在2024年盛夏,重庆江北,一块新牌子挂了起来: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这不是普通的挂牌,背后站着的是庞大的兵器装备集团的身影,以及200亿元的注册资本。从此,央企江湖上,多了一股横空出世的新势力,也让重庆这个山城成为央企总部的新坐标。
中央企业组团造车,这不是第一次,但却有了新花样。三足鼎立,最终演变成了“三驾马车”,“中国长安”刚刚加入队列,与东风、长安、兵装分庭抗礼。以一己之力打包117家分子公司,涵盖汽车整车、零部件、金融、物流、摩托车等,看起来不只是卖车,更像是在搭建一个小型经济体。真要论家底,江湖传言,谁也不敢小看新来的这位“重庆少壮派”。
这次拆分重组其实不是单纯的企业操作,更像是一次国家意志的体现。国务院国资委高调宣布,三大央企汽车集团齐头并进,要不是很硬核的行业局势,谁敢轻易再添新丁?毕竟中国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支柱,自主品牌的突破一直是大国梦的缩影。如今长安披上新战袍,显然肩负着汽车版“复兴号”的责任,在智能网联、飞行汽车、机器人等新兴战场冲锋陷阵,已写入未来战略。
但让人忍俊不禁的是,长安新官微一篇小作文里写道,“新使命新征程,新央企新长安。”听起来口号很燃,大有“放眼全球”的气势,也不缺“拥有自主核心技术,打造世界一流品牌”的自信标语。不过仔细想想,“世界一流”这个词,被中国车企写进口号已经不止十年,彼时特斯拉还自己拧螺丝,现在已全球种菜。可见,良好的愿望要落地成铁,至少还得靠四个轱辘的硬实力。
从更现实的角度看,新央企长安,有了更大的政策靠山,还有更强的背书资源,意味着吃饭的碗换成了国家队的银碗,碗更大了,但饭香不香,还得看厨艺。如何聚合各个子公司的碎片能力,盘活存量,成为技术创新的引擎,而不是简单的“拼盘”,才是这个新生庞然大物面对的第一道考题。
再来看人事。老将朱华荣,手握董事长和党委书记双职,成了这部大车的老司机。下面,赵非、谭本宏等分任要职,进一步完善高层班底,“党委常委”这个词,仿佛预示着决策需要集体智慧,但也潜藏着层层审批的迟缓。企业需要官僚体系管理稳定,也渴望互联网公司的创新冲劲,两者如何平衡,其实是一道老大难。
有趣的是,国资委名录里,中国长安排名73号,是第100家央企。这个数字像极了功夫片里的“一百零八将”,江湖规矩,榜上有名可说是一种荣耀,也算站稳脚跟。但正如《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如何把原有分公司捏成一股绳,不被各自为政拆散,也是长安未来要过的大山。
数据方面,长安引以为傲的销量仍然扛得住压力。今年上半年卖掉了135.53万辆,刷新八年新高;新能源更是爆炸式增长,45.17万辆,同比飙升49.05%。乍一看光鲜,仔细一掰手指,新能源渗透率距离国际巨头还有不小差距。欧洲、东南亚、中东非、南美洲……想要驶入全球高速公路,技术底盘和品牌认知还得继续修炼内功。尤其当全球车市卷得头皮发麻,中国品牌再高歌猛进,也有被反倾销等花式招数绊倒的风险。
中国长安挂牌,不仅是一纸公告,更像一场战略棋局的序幕。背后是国家对汽车工业的厚望,是央企提质增效的重锤,也是重庆这座城市新的地标。风光的背后,还有组织架构融合的考验、全球市场的博弈、技术路线的再平衡。人们总喜欢追问,这样的新央企,真能成为世界舞台的新主角吗?但无论如何,车还得开路。大车慢起步,转身之间,正如重庆江河汇流,能否汇聚成势,最终还得四个轮子去丈量远方。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