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的发动机技术进步真快,难以忽视。前阵子我跟老王随口聊起这事儿,他是我老家的修车铺老板,平常见汽车真不少。老王说:现在路上比亚迪、吉利、奇瑞,半数以上,丰田、本田反倒看少了。听这话,我忍不住笑了,一开始还以为他开玩笑呢。可细想一下,这确实是个趋势。
记得2000年初,中国刚参加世贸组织时,日系车火得不得了,丰田本田日产,尤其盛行省油搞技术。说白了,他们发动机技术确实领先,比如热效率能做到四成以上,那时候中国车企还在琢磨缸体材料的问题,唉,那叫一个天壤之别。再说吉利,之前打算买沃尔沃发动机图纸,合同差点签了,结果对方硬是加了二十多条附加条件,把咱几乎堵死了技术引进路线;那时我曾听表哥提起,他在吉利研发部,工作日常就是拆发发动机,反复试验活塞环一千多套(数字是他大概估算的),甚至缸体壁镀层的微米级厚薄都要精准控制。后来吉利买下沃尔沃,这一步下得狠,奠定实力。雷神发动机去年性能提升,热效率46%,比丰田同级发动机领先不少,数据看着让人心里痒痒。
奇瑞的动作也很猛,搞了一条技术联盟,联动几十家零部件厂,从震动噪音测试到耐久度,折腾了三年。他们的发动机不仅在国内用,还远销南美,有巴西人评价比日本车耐造。我的一个朋友最近买了奇瑞的混合动力车型,说在青藏高原开车比平原还省油,这个我没亲自测过,但他平时话挺靠谱,反正这数据很神奇。你说,这能不能算奇瑞技术和调校的细节体现呢?(这问题大家想想)
还有比亚迪,从电池做起,自己拧螺丝钉,测试场全天跑百辆车。他们西安工厂使用的德国设备,那个朋友信誓旦旦说发动机精度堪比瑞士手表。混动系统亏电油耗数据降到2.9升每百公里,开个玩笑,说这数字十年前谁想得到啊。比亚迪这几年推的纯电产品在日本卖得越来越火,销量甚至快赶上丰田本土纯电车,听我二舅说他日本丰田4S店现在日子挺惨,连保安都跟他说过去半年进厂的车少了将近一半。
日产和本田过去大本营在华工厂也陆续停产,常州和武汉的日产厂就关门了。销售一线的人跟我吐槽,销量跌幅堪比股市熔断(从150万辆跌到70万台),这变化简直让人下巴掉下来。日本车企靠着多年的专利保护做壁垒,可这次反倒成了自身发展瓶颈。相比之下,中国车企灵活又敢拼,研发资金投得声势浩大。吉利那批工程师能一边试多达六七种新材料,研发速度堪称野蛮生长。
今天在泰国的华人朋友告诉我,当地街头国产车已占六成,尤其是SUV和新能源车型。东南亚市场彻底被中国车企攻占,这速度谁能想到?听他说,泰国街头老骐达,名声都没国产车响。虽然发展快,但日本车合并电动车业务,加紧布局,也算是没闲着。只比亚迪西安的新工厂扩产计划已经快准备完毕,时间和资金压得紧,日本车企究竟能否追上还是个未知数。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2019年时丰田混动车热效率最高48%,不过我自己感觉这些数据对比得实操差别还大,比如油耗、维修成本和真实驾驶感觉,这些才是用户最敏感的点。也就是说,好数据不代表卖得好,除非你发动机架构、匹配和售后处理都合适。
顺便说个没细想过的猜测,手机行业华为当年被挤出局,汽车是不是也会出现这样消费者青睐却被政策或供应链掣肘的案例?目前看,国产发动机强得很,但外部环境变数多,谁能说得准呢。
回想起多少次跟修理工聊天,他们都说进口日系车零件贵,维修也繁琐,更别提油耗与保养难度。举个粗略数字,国产车普通发动机维护成本至少便宜20%-30%。我算过以前的保值率,早几年合资车70%余值,而国产车只有55%,现在估计国产车的保值率正在慢慢赶近合资车水平。再加上后期服务网络密集,用户体验好转,这才是致命一击。
对了,聊到研发投钱多,有时真觉得头大。研发和供应链就像做菜,一道菜好不好吃,不仅是主材料好,还得调料、火候都合适,否则就一盘生吞活剥。中国车企搞技术联盟,零部件厂其实就是帮厨,大家嗑嗑呗,成本管控、工艺协调一旦跟不上,车性能和用户口碑就掉链子。曾经我以为只要资金砸一砸技术自然上去,结果不对,团队协调与管理复杂度往往比钱更难。
话题扯远了,不过你们有没有发现,国产车发动机的声音渐渐变得柔顺,抖动变轻?听我修车铺老王说,这说明发动机调校和隔振水平提升了不少。那种纯粹耐造的粗糙感,真心减少了。可这也引发疑问:如果声音都控制得太寂静了,是不是有点车感缺失?一边期待技术进步,一边还怀念那种带点机械感的驾驶体验,怪怪的。
你们怎么看?国产发动机迈步向前,是不是意味着传统车企的技艺也得跟着革新?到底未来车真的只会更安静、更高效,还是还会有点个性和痕迹留存?我倒是挺好奇这细节的。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