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英国贵族盯上穷工程师,只因他造的车没噪音,豪车江湖的“英国篇”就此开局

喜欢的话别忘了点个关注呀!下次更容易相遇哦~你们的支持是我坚持的动力,谢谢!

1904年5月4日,英国曼彻斯特,有两个人见面了。

一个叫查尔斯·劳斯,是个贵族少爷,家里有矿,剑桥毕业,在伦敦开了个高档汽车经销店,卖的都是法国和比利时的进口货。

另一个叫亨利·莱斯,苦出身,电工学徒干起,自己开了家小电机厂,造发电机和门铃。

莱斯这人,是个技术狂魔加重度“偏执狂”。

他买了辆二手的法国德科维尔汽车,开着开着就来气。

他觉得这车造得太糙,毛病一堆,抖动大,噪音还吵人。

他一生气,干脆决定自己造。

他把自己那辆车拆了个底朝天,把所有他看不顺眼的零件全重新设计了一遍。

1904年,英国贵族盯上穷工程师,只因他造的车没噪音,豪车江湖的“英国篇”就此开局-有驾

01

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是怎么凑到一起的?

劳斯是贵族,爱玩车,还是个飞行员,但他卖车卖得憋屈。

他总觉得,英国本土怎么就造不出好车来?净卖外国货,没面子。

莱斯是工程师,他造出了自己的第一批车,一共三台,叫“莱斯10号”。

这车别的本事没有,就是两个字:安静。

莱斯的一个朋友,正好也认识劳斯。

他跟劳斯说,曼彻斯特有个“怪人”,造了台车,启动的时候,你根本听不见发动机响,安静得吓人。

劳斯一听,来了兴趣,立马跑去曼彻斯特。

试驾完莱斯的车,劳斯当场拍板。

他跟莱斯说,你造的车,我全包了,以后咱就叫“劳斯莱斯”。

1906年,俩人正式合伙成立了劳斯莱斯公司。

莱斯负责技术,他的目标是“造出世界上最好的汽车”;劳斯负责营销,他的目标是把这车卖给全世界最有钱的人。

莱斯的“偏执”到了什么地步?

他要求工厂里的每一个零件都必须完美。如果一个零件能用10年,他会想办法让它用11年。

这种不计成本的搞法,奠定了劳斯莱斯的地位。

他们的车,开起来像“幽灵”一样安静,车头的“欢庆女神”立标,成了顶级豪华的代名词。

02

就在劳斯莱斯把“豪华”和“安静”玩到极致的时候,另一个英国人W。O。宾利,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回事:速度。

W。O。宾利,跟劳斯莱斯那俩创始人又不一样。

他是个纯粹的赛车手和发动机工程师,从小就痴迷火车和摩托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宾利在空军服役,负责改进飞机发动机。

他发现,当时的发动机活塞都是铸铁的,又重又笨,散热还差。

一天,他偶然拿到一个铝制的纸镇,灵感来了。

他想,能不能用更轻的铝合金来做活塞?

这个改进,让飞机发动机的功率大大提升,性能更稳定。

战争一结束,宾利就手痒了。

1919年,他在伦敦成立了宾利汽车公司。

他的目标很明确,不造什么安静的“老爷车”,他要造“一台快的车,一台好的车,同级别里最出类拔萃的车”。

宾利造车的理念,就是把飞机发动机的技术往汽车上搬。

他的车,马力大,底盘扎实,耐用性极强。

别的车跑长途都费劲,宾利的车可以直接开去跑比赛。

从1924年到1930年,短短7年里,宾利在法国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拿了5次冠军。

那群开着宾利赛车的英国富家子弟,被法国人称为“宾利男孩”。

他们白天赛车,晚上开派对,把宾利“速度与激情”的名声彻底打了出去。

英国这两家,一个主打“安静的豪华”,一个主打“狂暴的速度”,把当时汽车工业的两个极端都占了。

宾利在赛道上玩命,

德国的迈巴赫父子,正琢磨着怎么把天上的发动机装到地上。

03

德国人玩机械,那股严谨劲儿是出了名的。

威廉·迈巴赫,在19世纪末就被尊称为“设计之王”。

他是戈特利布·戴姆勒(戴姆勒公司的创始人)的首席技术官,可以说是奔驰品牌最早的奠基人之一。

1907年,老迈巴赫跟戴姆勒公司闹掰了,带着儿子卡尔·迈巴赫出来单干。

他们干什么呢?造汽车吗?不。

他们跑去给当时最时髦的“齐柏林飞艇”造发动机。

在那个年代,飞艇就是天空的霸主。

迈巴赫父子造的发动机,动力强劲,稳定可靠,德国的飞艇部队几乎全靠他们。

可好景不长,一战德国打输了。

《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不准再制造飞艇和飞机。

迈巴赫父子的发动机厂,一下没了订单,工厂都快揭不开锅了。

1921年,爷俩一合计,既然天上的不让造了,那就造地上的吧。

他们推出了第一款车,迈巴赫W3。

迈巴赫造车,底气十足。

他们是玩发动机的祖宗,其后续造出的V12发动机,运转起来平顺得像丝绸一样。

德国的工程技术,加上老迈巴赫的“设计之王”名号,迈巴赫汽车一出生就定位在“金字塔尖”。

它不像劳斯莱斯那样强调手工的“艺术感”,也不像宾利那样追求赛道的“粗暴”,迈巴赫代表的是德国工业的最高水准:精密、强悍、技术领先。

开迈巴赫的人,享受的是那种“机械即艺术”的工程奇迹。

04

德国人把精密工程玩到了极致,而隔壁的意大利人,对这套“严谨”的东西不太感冒。

意大利人,血液里流的是对速度和设计的狂热。

恩佐·法拉利,就是这群狂热分子里的头头。

恩佐·法拉利本人,既不是莱斯那样的技术狂魔,也不是宾利那样的科班工程师。

他这辈子只有一个身份:赛车队老板。

1929年,他成立了“Scuderia Ferrari”(法拉利车队),当时,他只是阿尔法·罗密欧车队的赛车经理。

恩佐痴迷赛车到了什么地步?他的人生目标就是在赛道上赢过所有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完了,恩佐想重新组建他的车队,但他没钱。

怎么办?恩佐想了个办法。

1947年,他成立了法拉利汽车公司,开始制造公路跑车。

他的目的很简单:造一批高性能的跑车,卖给那些有钱的客户,然后用赚来的钱,去补贴他的宝贝车队。

所以,法拉利这个品牌,从1947年诞生的第一天起,它的基因就是“赛道”。

每一台法拉利跑车,都是为了“养活”赛车而存在的副产品。

恩佐·法拉利本人,甚至有点瞧不上那些买他公路跑车的客户。

他觉得这些人根本不懂驾驶,只是拿他的“艺术品”去炫耀。

但正是这种“偏执”,造就了法拉利。

那个红色的“跃马”标志,代表的就是意大利人对速度最纯粹、最不计后果的追求。

05

当欧洲的这些品牌为了“豪华”、“速度”和“精密”争得头破血流时,在遥远的东方,1958年的中国长春,另一场战斗开始了。

1958年,一汽(第一汽车制造厂)接到了一个任务:必须在最短时间内,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高级轿车,为国庆十周年献礼。

这在当时,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欧洲造豪车,靠的是几十年的工业积累。

而当时的新中国,工业基础一穷二白。

图纸?没有。经验?没有。设备?只有最基础的。

一汽的工人们,只有一个办法:拆。

他们弄来一台1955年的克莱斯勒帝国(Chrysler Imperial)高级轿车,把它当成“标本”,一寸一寸地拆开,一个一个零件地研究。

发动机怎么造?

拆开克莱斯勒的V8发动机,测量数据,自己画图,再用最原始的翻砂铸造法,硬是把缸体“复制”了出来。

资料记载,当时为了造V8发动机的缸体,铸造的100台里,有97台是废品,最后是硬凑出了可用的毛坯。

车身怎么办?没有大型冲压机。

钣金工段的老师傅们,就用最土的办法,把钢板放在模具上,用锤子,一下、一下,硬生生把车身的曲线“敲”了出来。

内饰的木纹装饰,是工人们用福建产的樟木,手工雕刻打磨出来的。

1959年,第一批红旗CA72高级轿车和检阅车如期送往北京。

这台车,论技术,它比不上劳斯莱斯的安静,比不上法拉利的速度,甚至比不上它“参考”的克莱斯勒。

但它背后那股“用锤子也要敲出高级轿车”的志气,是其他所有品牌都不具备的。

创作声明:本故事来源:【劳斯莱斯官方历史资料、宾利汽车官方历史资料、《法拉利传》、一汽《红旗车的诞生》纪录片及相关史料、维基百科相关词条】,本文依据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历史故事,有些部分equity会在历史细节进行了合理推演。凡涉及推测性内容,均基于同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和相关史料进行合理构建,部分细节进行了文学性渲染和合理推演,有部分为艺术加工,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或与本文并无关联,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