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重庆这地方,爱摆龙门阵,也爱造车。力帆的事儿,最早还得追溯到九十年代初,那会儿不少本地人还记得尹明善这个名字。尹老师原本弄出版的,突然一转头,54岁,就拉了几个人扎进摩托圈,据说当时一家人都反对,“你都54了,咋个还折腾!”可他油盐不进。
“重庆市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这个名字听着洋气,其实一开始不过就几个老旧机器和一间不大屋子。1994年,有师傅在阁楼小群里讲老底:力帆搅出来的那个四冲程100型发动机,在那时是时髦货,全国都没人玩得起。再后来,他家竟然还鼓捣出了电启发动机,搞得周边摩托车商家一度都懵了,“听说动力还行,关键是耐骚,日头大点都顶得住。”
1997年以后,力帆名气就铺开了。外贸公司一成立,邻居家胖娃子都晓得他们要走出国外了。有阵子经常在江边散步碰到厂里拉一车摩托出国,被娃儿们围观,电视里反复播那个越南红河摩托飞跃。后来和个退休老工程师聊天,他摆了句:那年其实有一台试验车水土不服,冲下坡路差点翻车,新闻里从来不说这个。
出名以后,力帆还真起劲,听说02年搅到尼泊尔山上去骑车,那高度据说氧气稀薄,结果师傅们回来一脸黑,嘴巴都裂了口子。2004年标着“中国名牌”,自家砖厂李哥酒桌上吹牛都带劲,儿子结婚还摆了部力帆新摩托当彩车。不过摩托骑得欢,终究还想开小车嘛,于是他们杀进汽车那块了。
力帆520你不论喜欢不喜欢,外形像极了早期的花冠(群里大佬说的),上市时闹得满城风雨。那时候4S店销售拉着人“考察”新车,有段子说有人误以为力帆要和德国大众组CP。实际上嘛,520这车地板厚实,但小毛病不断,买家常到维修站报到,里面塞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油门抬得慢点,变速箱有点吵,习惯哈就好!”
记得老宋师傅边修边唾槽:“这东西换刹车片麻烦,螺丝设计有点憨。”不过销售总会补上一句:人家用的还是博世ABS,放哪个合资车都不是低配。
至于后来320、X50啥的,一个造型更迷,X50据说当年内饰是和隔壁设计院临时拼的,有一批还出现过仪表灯坏一片的问题,不过2S点的工人小王敲黑板,说其实就一个小灯泡,十块钱能解决,师傅还摸鱼吹了壶茶。
上市那年,股票节节冲高。坊间传闻力帆那会儿连高档皮带都优惠一波带卖,养娃儿的邻居还买了点股票,说是招财(其实隔年开始跌得猛)。有人八卦老板们家里还一度建了座小花园,搅得整个高新区风头无两。
别看以前风光,自2017年后,力帆嘛,境况就一言难尽了。本地的微信群聊都流传说力帆在市里找合作方被人挑剩下了,主要还卡在研发跟不上,广告宣发还嫌弃土。车主常常吐槽换个油封都要等两星期,配件运费倒比零件贵。
一到18年、19年,营收下滑,群里总有人嚷嚷:资本市场凉了、力帆变传统“老四样”,甚至坊间传出几回要让新能源转型。有人还说看到力帆4S门店清仓甩货,十万出头的新车贴着大幅红字“低价促销”,但其实配置还是那一套,冷门选装比如座椅加热,实际上全国只有几十台装过。
2018年牛气冲天的“车和家”合作,说白了换了块“汽车牌照”想联手新势力,朋友圈笑谈:打群架都出奇兵了。可到20年年中就炸窝,供货商一手合同一手官司,微信群里OK哥(其实是前供应商)说,“都怪咱家收钱太慢,连灯都装不完。”
最紧急的时候,满世界传的就是那一地烂账。供应商堵门,法院重整,文件一摞一摞,资产38个亿债务100多亿,母公司一度几乎断气。本地修摩托的小师傅事后断言:“亏空是亏在跟风卖SUV,根本没那骨头。”
但重庆的戏向来不唱完。2020年年底,拐了个大弯,吉利和两江新区的基金成了救命药,这事车友群里边谁都聊过。吉利带着满江红基金一口气丢了30个亿,变成实际老板。其实业内人还有点看不懂,但吉利体系的人常说,“看重不是账面是工厂,重庆这块地皮能成智能化基地。”
那阵子,行业八卦还传出一个小彩蛋:有极少数力帆老摩托还被吉利的人翻出来,要研究当年那种沙尘暴天还能热启动的零件密封工艺。新老对比,总觉得以前的金属件抠出来沉甸甸,现在新造电车轻得快跟纸似的,群里“老江湖”反问:万一磕一下怎么办,售后真扛得住?
再看2022年之后,力帆科技靠着吉利资源,吊住口气。订单里对吉利关联采购太多,销售金额一多,工厂忙得翻天。群友自测,新能源车型里有力帆电池包,看着是杭州标签,但内芯有时候还夹杂当年本地团队设计的影子。最扎心的是,有司机真实抱怨充电桩兼容偶尔掉链子,厂家电话过去工位妹儿只会回复:“重启再试试哈~”
睿蓝合资又是一个新话题。其实不少老力帆车主觉得牌子名气没了当年响,但行业里讲究的早都转智能网联去了。新老技术是两个世界,有的配件都得远程下单,修理铺小师傅调侃:“后备箱里那根高压电缆,动不得弄,不然闪瞎眼……”
说回来,2024年力帆汽车总算卖得多了些。新能源占比上来了,可净利润还是没回天,主因估计还是传统燃油线瘦身慢,加之售后体系重建都折腾。门店闲聊,很多时候遇上老客户进门就问“新吉利带的团队是不是四川人多?”毕竟,这次有2500人西迁,都是智能驾驶圈里有点名堂的人。
有了这些新鲜血液,江北那片老力帆厂区,近来晚上一到十点还亮着灯,路口偶尔停的不是摩托,是挂着试验牌照的测试车。曾经隔壁小区大妈总抱怨噪音,现在反倒说:这一轮测试新车要是靠谱,说不定以后孙子都愿意来上班,毕竟互联网车这行风头正劲。
再闲聊个趣闻,据说极早期摩托出厂时,师傅在气缸盖里塞过一块手写小纸条,上面写着“重庆人,耐闹、耐造”,后头被新来的吉利团队发现了。有销售调侃:力帆要重来,这句口号还得用。
重庆的车圈故事太多,有些旧事都快被人忘掉。力帆的“老江湖”气息,其实离新智能时代并不远。有天群里有人问,七八年前老820车还在不在,有个车主甩照片:在田坝路修电瓶,还能窜起十里地。你说这叫啥?也许就是重庆人的那股“唆拐”劲头,越折腾越要爬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