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北京。一个矛盾画面摆在所有人面前。中国汽车行业忙碌了一年,丰田却用三分之一销量赚走了中国全行业的利润。
当天,贝壳财经年会开幕。原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台上开腔,说中国汽车制造利率只有5%。他说得很直白,三千万辆中国车赚的钱,还不如丰田卖九百万辆。
这个数字扎心。2025年5月8日,丰田公布财报,净利润高达4.765万亿日元,换算过来是2337亿人民币。中国18家上市乘用车企业里,13家加起来2024年才赚了1226亿。
黄奇帆没回避问题。他用一组组数字,把中日汽车利润差距摆在了桌面上。中国三千万辆车,总利润不到900亿,丰田一家的年利润就有中国行业的两倍多。
这个对比,让人坐不住。丰田2025财年销量预计是1040万辆,单车利润2.29万元。比亚迪作为国产龙头,单车利润只有0.94万元,差了一倍还多。
现场气氛有些尴尬。中国制造业体量全球第一,规模占到世界三成以上。可一到效益、利润,和别人比起来还是有点尴尬。
黄奇帆说了一个变化。2010年以前,中国制造业十大板块没有领头的。现在五个“领跑”、五个“并跑”,规模上去了,但“强”还没完全实现。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差距。黄奇帆分析,很多东西表面看是硬件,实际上高利润藏在软件和知识产权里。比如手机,3000块的制造成本,剩下的全是不可见的专利与程序。
他强调,制造业要提高利润,必须靠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嵌入到终端产品里,才能让制造的附加值真正跃升。单靠卷产能,利润只会越来越薄。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中国制造在规模上无敌,但利润率一直上不去。不是工厂不努力,是产业链、专利、品牌、服务这些软实力差太多。
丰田的利润哪来的?一部分是品牌溢价,一部分是供应链掌控,还有大量专利收入。中国车企大部分利润靠卖车,卖一辆赚一辆,卖不出去就亏。
这个局面不是一天形成的。过去二十年,中国制造业靠规模取胜。现在全球经济下行,外部需求减弱,利润增长变得更难。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值利润率只有5%。三千万辆车卖出去,看上去风光,利润还不到丰田一半。这个“表面繁荣,内里焦虑”的对比,谁看了都心里不舒服。
黄奇帆把矛头指向核心问题。硬件没问题,软实力跟不上。专利、芯片、智能服务这些东西,才是高利润的源头。
中国车企的难处不止在技术。还有政策、资金、市场环境的综合压力。大部分企业还在“规模越大越好”的老路上,忽略了利润和附加值的提升。
2025年,全球车市竞争越来越激烈。新能源、智能驾驶等新赛道,谁能把软实力做上去,谁才能笑到最后。中国车企要想翻身,必须直面自己的短板。
黄奇帆的话提醒了所有人。中国制造规模大,但利润率低,这是全行业的共性难题。想要改变,光靠加产能、降成本,远远不够。
现场有业内人士感慨。过去觉得中国制造业只要继续拼命干就能赢,现在发现,拼到最后拼的是创新、专利、品牌和服务。
丰田的经验值得思考。它不是靠低价取胜,而是靠技术、服务和品牌溢价。中国车企要追上,得在这些软实力上补课。
中国制造业的大而不强,背后是产业链条的短板。高端零部件、核心技术、专利壁垒,都是目前难以逾越的坎。
2025年已经过半,汽车行业的利润账本已经摊开。三万辆不如人家九百万辆,那些关于“中国制造崛起”的口号,必须重新被审视。
黄奇帆说得很透,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是提升利润率的关键。简单的硬件组装和规模扩张,已经很难带来质的飞跃。
中国车企如果不改变思路,不重视创新和服务,利润率只会越来越低。全球化竞争下,没有品牌和专利护城河,很难杀出重围。
这不仅仅是汽车行业的问题。手机、家电、机械制造等行业,也有同样的困扰。规模巨大,利润微薄,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
未来的中国制造,必须从“数量”到“质量”转变。要敢于投入创新,敢于打破技术壁垒,敢于布局全球专利和品牌网络。
2025年的中国制造,已经站在一个全新的十字路口。是继续走老路,还是开辟新路,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这场关于利润和创新的较量,才刚刚开始。中国制造业的下一个十年,充满了不确定和悬念。谁能在变化中抓住机会,谁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丰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