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8个月,国内MPV市场整体比我预想的还要惨一半。你知道我在行业里混了快十年,这种销量滑坡真的是见怪不怪了,可一想到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车型,还是有点心疼。你别笑,我还记得某个销售跟我说:去年每天能接到十个订单,今天大概只有两三单。说完他自己都尴尬得笑了。这个微动作,反映的其实是市场的变化。
说到这,我翻了下笔记,有个细节我还记得:去年我去展厅试驾赫兹的岚图梦想家,当时的销售笑着告诉我:今年整个企业的布局都走偏了。销量的直接反应就是用户信心在减弱。这不,榜单前20名里,像腾势D9以6.76万的销量稳坐第一,但你看那榜单排位,赛那竟然掉到第二,只差7000(估算,样本少)辆。难怪我总说,市场越难,硬核的产品才越能坚持。
再比个例子,同一价位段的别克GL8和格瑞维亚,前者过去常年稳居销量榜首,今年都超过了4万。一辆车的差距其实很微妙,像是快速、慢速两条跑道,一个是品牌压制的善,加上渠道铺开得早,另一个则慢慢追上来。而传祺M8,别说了,月销量连5000都还没突破,去年那个耀眼的状态也不在。这让我想到,供应链能不能稳定是个关键,否则研发出的东西没法准时推到市场。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MPV市场会这么难,是不是只有更好的技术能赢?技术到最后还是拿用户体验说话。比如说,比亚迪夏、极氪009这两款,销量都不少吧,结果一比较,那些细节就暴露了。比亚迪夏的空间调校,可能比传祺M8还要好,但它主要面对的是年轻用户,喜欢力量感强、操作灵活的车。这就带出一个问题:场景不同,需求也是差异。
这段先按下不表。有趣的是,客户的心理其实很微妙。销售说:客户其实很嫌麻烦,越简单越好。这让我觉得,买MPV的人,不是喜欢花时间琢磨配置,而是要能用,快点搞定。这就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为什么豪华MPV销量会迟迟不起来?技术再厉害,操作够简单,才会有人愿意买单。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不经意间看到一张合伙车展的合照,背后那个巨大的展板写着新世代豪华MPV。我心里就笑:这些标签能帮你卖得好?还是得看实实在在的用着顺不顺手。对比去年,很多车在研发时走碎片化路线,一会追求颜值,一会拼货量,结果调性都偏了。现在看,市场越走越理性,谁能给用户一个用得惯、心里有底的感觉,才不至于被甩。
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未来的MPV还会不会有光亮点?反正我觉得,技术可能只占了50%,剩下一半得靠理解用户去塑造场景。比方说,年轻人喜欢的智能互动舒适体验,这些比外观仍然更重要。不是我没想过去追性能爆表,但谁都知道,买车不是为了飙车,而是开得舒服,安心。
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是,渠道也是硬伤。你看,如果说一台车的潜在用户,愿意多花点时间观察、对比,但你门店少,售后难,用户会怎么想?我大概猜测,很多销量下滑,根本在于渠道问题。如果一天只能接到一两个预约,谁敢投。你说,车厂是不是太依赖线上啦?其实不完全,中间的连接点还是得靠线下。
其中有个问题一直困扰我:为什么有人还愿意出高价买超豪华的MPV?我觉得,可能是可见的安全感——车里装了好多黑科技,驾驶更稳,家人更放心。但是真的,技术再厉害,也异化不了用的舒服的核心需求。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或许未来的MPV会趋于个性化。像我一朋友开的那个品牌,定义就是百年工艺、极致舒适,你说,真正能打动人的,难不成还得带点情感连接?
这里我又想起一句话:消费惯,真是会变的。曾几何时,买车只看油耗,现在讲智能化,下一步又是什么?不由得想问:我们是被技术牵着走,还是那些努力理解用户需求的厂商,才是真正的赢家?
(这段先按下不表)最关键的,恐怕还是人。每个用户都不一样,车变得千人千面的时候,谁能真正做到懂我所需,胜算最大。
我在想,未来MPV市场会不会出现一种新玩法?我有个猜测,可能会有那种场景适配的车型——一边是家庭用的宽大,一边能变身商务会客,甚至还能开到郊野,那得多神奇。成本和研发的难度也不低,我估计这还需要时间打磨。
总感觉这市场,还是那点暖心要素最重要。你会不会觉得,每次买车,最后都归结到用得顺心,家人才安心这句话?而这一点,技术和营销都帮不上太多忙。
最终,我就想问:你觉得,像我这样频繁跑行业、亲眼见识各种变迁的人,是不是也该静下心来,观察自己家那辆车,挪挪车位,感受一下那些微妙的变化带来的心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