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车是个什么体验?
想起小时候坐在后排,拎着塑料袋,眼神呆滞地盯着窗外晃过的树影,心里默念“别吐别吐”,嘴里还得装作没事人一样。
那种感觉,比考前熬夜还要折磨人。
要不是比亚迪钛7这场发布会把“防晕车”抬上了台面,我都快以为晕车体质是祖传的了。
那天发布会,现场气氛比春运火车站还热闹。
有人在台下认真记笔记,有人拿手机直播,更多的媒体老师在会场里互相用眼神交流:真的能防晕车?
我看着舞台上那套底盘、动力、空调、香氛、后排屏幕“五件套”,脑子里立刻浮现出自家亲戚节假日集体“晕车大逃杀”的名场面。
比亚迪这回,怕不是要搞个大新闻。
其实国内车企玩“黑科技”已经不是头一回了,卷动力、卷屏幕、卷续航,大家都想卷出圈。
可谁能想到,最后是“晕车”成了新战场?
2023年自驾数据一摆,三成家庭成员晕车,这才是真正的国民痛点。
尤其家里有娃有老人的家庭,出趟门仿佛闯关打怪。
那些年,爸妈靠风油精、晕车贴撑场面,孩子一吐就是一袋。
谁家的朋友圈没见过类似的惨案?
说到底,技术归技术,家庭才是主战场。
比亚迪这回,底盘做得跟云上一样平,动力输出像老中医,柔中带劲,空调和香氛组合拳,空气清新得让人怀疑自己进了新氧吧。
后排屏幕一亮,小孩直接被动画片带走注意力,晕车啥的暂时靠边站。
这一套操作,怎么看都像是工程师被中国妈妈“灵魂拷问”过无数次的成果。
可别真当技术万能。
发布会结束我拉着朋友试驾,车确实稳了不少,但有个人下车脸色还是跟喝了假酒似的,直奔卫生间。
晕车这事,有点像考试前的紧张,技术能帮你减压,心理暗示才是终极boss。
你以为车稳就万事大吉?
有些人还没上车,心理预期已经在吐了。
谁能想到,晕车不只是物理反应,更像心里那根弦没放松。
国外大牌其实也折腾过防晕车,奔驰、沃尔沃那些年也搞过气味分子和主动悬架,只不过人家价格摆在那,动不动几十万起步。
比亚迪把豪车体验一股脑塞进主流家用车,等于告诉全中国的爸妈:“你家的车,也能稳得像大床房。”
这股科技下沉的劲头,确实让人服气。
可别以为只有比亚迪会“卷舒适”。
理想、蔚来、华为都在疯狂堆配置,谁家后排屏幕大、谁家香氛多,微信群都快炸了。
现在的家庭用车,已经从“能跑”升级成了“怎么舒服地跑”,连“晕不晕车”都能成为品牌护城河。
说实话,这场卷舒适比赛,比起单纯拼马力有意思多了。
行业热闹,家庭里的戏码就更真实了。
我有个亲戚,早年买国产老款,逢年过节孩子一定得带晕车贴。
后来疫情期间换了新能源,第一次出门,孩子一路刷屏,居然没吐。
那一刻他在群里感慨:技术真能救命。
大家伙瞬间炸锅,开始八卦谁家什么车,谁家孩子最能折腾。
说到底,汽车早就不是纯粹的交通工具,更像是家庭生活的延伸空间。
当然,老一辈总有不同意见。
有人嫌技术太多、屏幕太大,说“这车都成移动客厅了,还开什么车?”
还有人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太娇气,以前骑自行车都照样去上学。
可数据不会骗人,2023年比亚迪销量一路高歌,消费者用脚投票。
舒适、健康、智能,已经成了新一代买车的关键词。
说实话,我挺佩服比亚迪能把晕车做成技术流。
也许再过几年,晕车会变成笑谈,像BP机和BB机那样被年轻人调侃。
到那天,发布会上的那些工程师,估计会淡定地说一句:“我们当年就是琢磨怎么让你妈不再晕车。”
这场汽车圈的新内卷,说到底,是中国家庭和技术双向奔赴的产物。
你家有晕车“患者”吗?
你觉得防晕车是科技进步,还是消费升级的小心思?
评论区见,别让我一个人自言自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