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MG4定价低于海豚,技术创新搅动7万级市场
前几天在车友群里,有人突然发了个截图,说MG这次真是“憋大招”了。那会儿还没到发布会,陈萃的那句“只要我的定价不比海豚高,我找不到客户不买我”的话已经传开了。群里几个老司机一边说价格靠谱,一边又嘀咕:你说现在新能源这么卷,靠便宜能不能真打出来?其实这事吧,还得看产品本身。
8月5号当天,全新MG4预售价格出来——最低7.38万起,比海豚还低点,但比星愿稍微贵些。这区间直接就把主流那些爆款车型拉进来对着干。销售小王跟我讲,这种定价就是摆明了要抢地盘,而且厂方压根没怕被拿去和谁谁谁做对比。
其实MG4算是上汽转型新能源的头炮,压力肯定有,不只是卖个便宜货那么简单。我听俞经民在采访环节提过一句:“很多人觉得这个价格段就是通勤车,将就用,但我们想让大家看到的不止于代步。”他意思挺明白,就是想把以前老牌子的驾驶乐趣、操控基因,还有那些新鲜玩意儿全都拧一起,让你花七八万也能体验点不一样的东西。
隔壁楼那个修理师傅老周,经常嘴上挂着“人无我有”,他说现在买电车啊,可别光看外表和配置单子,多留心点底层技术。“像热管理系统、CTB啥的,你们这些年轻娃懂么?”其实这些词普通用户听着糊涂,我自己也是后来才知道CTB就是电池和底盘合成一体,更结实也更省空间。但最让圈内兴奋的是半固态电池,据说这是液态到固态之间的一步,上汽清陶搞这个好多年了。
李峥(上汽清陶总经理)前阵子接受采访时聊过:“第一代半固态,我们用传统磷酸铁锂+三元正极材料,实现1000公里续航;第二代开始创新正极材料,要兼顾安全性、密度还有寿命。”听起来挺玄乎,其实对于普通消费者就是以后可能充一次能跑更远,也不用担心夏天烤化冬天冻死。不过目前安芯版到底多少钱还没公布,这块优势只能先记账——等落地再看吧。
除了这些黑科技,其实还有些冷门配置容易被忽略,比如这次MG4支持OPPO智行手车互联功能。有朋友问是不是类似苹果CarPlay?销售小王顺嘴一提,“差不多吧,不过OPPO那个可以直接同步导航路线到手机,还能远程查车辆状态。”实际用下来,小刘(去年刚换星愿)吐槽过一次,说自家系统偶尔卡顿,希望后续OTA升级快点。他倒羡慕MG这种合作模式灵活些,新品牌反而敢折腾更新频率高一点。
再说颜色选择,这回据说明亮色系特别多,有橙、有青柠绿,还有灰蓝色。邻居阿姨每次路过展厅都感叹,现在年轻人的审美太跳脱,她还是喜欢老款那种硬朗风格。这话邵景峰(设计师)也认同,他觉得海外用户偏好钢炮造型,而国内为了迎合喜好,只好柔化线条做妥协。“不是遗憾,是开始”,他这样总结中国市场适应过程。我倒觉得,这种设计变迁也是品牌扎根本土的一部分,总不能什么都照搬英国那套嘛!
不过聊归聊,用起来还是得考虑维修方便性。有位广东网友分享经验,说之前开旧款名爵遇到空调异响,本地服务站排队一个星期才轮到检修。他建议如果买全新MG4最好提前了解下附近经销商数量,目前全国只有两百多家,比亚迪门店六千五百多家,那可不是一个量级。所以后期养护成本和便利性,对不少二线城市用户来说确实是个问题,不然出故障跑大几十公里可受罪咯!
顺带插一句行业八卦,今年欧洲ACEA数据显示,上半年名爵销量超15万辆,比特斯拉还高四万来台。在国外风生水起,可国内却一直难成主流。一方面关税变数影响出口利润,另一方面国内渠道铺设慢,导致很多潜在客户连展厅在哪都不知道。有群友调侃,“买吉利不用问爹妈意见,因为大家认识;但选名爵得重新科普一遍。”
所以陈萃拼劲十足,今年给公司报目标8000台/月,经销商却鼓励他冲1.2万台/月,说产品力够强就该大胆试试。据内部消息,公司给他的KPI只要求5000台,但朋友圈里他自己晒订单数据很激动——预售24小时小定破11067单。“饭碗暂时保住!”原话如是。不过业内有人提醒,新品上市爆单并非终局,要真做到持续热销,还得靠渠道扩张加口碑积累,否则昙花一现风险大着呢。
最后补充一点冷知识,有位北方技师分享:今年春季某批早期车辆出现悬架异响,大概率跟零部件供应有关,好在厂家响应快,很快召回免费处理。不少首批车主表示售后沟通效率不错,没有拖延扯皮现象。这类细节,在当下新能源竞争环境下,其实挺关键——毕竟大家都怕掉坑里没人管嘛!
至于未来如何,就像陈萃说的,“1.2万目标没那么难”。日子长着呢,到年底看看结果呗,也许哪天你楼下停车场突然冒出几辆亮橙色的新名爵,那时候才是真正打进生活圈子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散见于行业公开报道及相关人士访谈,如ACEA统计数据与企业负责人现场表述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