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份关于2025年上半年欧盟商用车市场的销售报告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
这份报告里的数字,说实话,看起来有些让人揪心。
大家普遍的印象里,欧洲一直走在环保和绿色发展的前沿,可为什么这份成绩单却显得如此“不环保”,甚至可以说是全面倒退呢?
尤其是当我们看到,在他们大力倡导电动化的同时,传统柴油车依然牢牢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而整个商用车市场又陷入了严重的下滑。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是经济不景气的必然结果,还是他们在转型路上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今天,我们就来像拉家常一样,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聊清楚。
首先,我们得看看这盘“大菜”到底有多凉。
根据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整个欧盟的商用车市场可以说是遭遇了一场“寒流”。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厢式货车,也就是物流快递小哥开的那种,新车销量直接下降了13.2%。
这个数字可不是个小数目。
而在这场下滑中,几个欧洲的主要经济体扮演了“领跌”的角色。
作为欧盟经济的“火车头”,德国市场的降幅最为惨重,达到了14.7%;法国和意大利也紧随其后,分别下降了12%和11.7%。
这就好比班里几个学习最好的尖子生,这次考试成绩都大幅下滑,直接把全班的平均分给拉了下来。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西班牙市场就显得特立独行,居然还实现了11.2%的增长,但这一个“偏科生”的努力,显然无法扭转整个班级的颓势。
如果我们再把目光投向那些负责长途运输的“大家伙”——卡车市场,情况就更加不容乐观了。
卡车的新车销量总共才卖出15万多辆,同比暴跌了15.4%。
无论是负责拉集装箱的重型卡车,还是承担中短途运输的中型卡车,都未能幸免于难。
德国市场在这里再次“一马当先”,以惊人的27.5%的跌幅领跑,这几乎是断崖式的下跌。
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其他主要市场,也无一例外地出现了两位数的降幅。
整个市场弥漫着一种低迷和观望的情绪,仿佛大家都把钱包捂得紧紧的,不敢轻易出手。
那么问题来了,好端端的市场,为什么会突然变得这么冷清?
这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叠加在一起的综合结果。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经济大环境不好,做生意的成本变高了。
近年来,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欧洲的利率一直居高不下,这意味着企业贷款的利息变得更贵。
对于物流公司或者个体运输户来说,买一辆新车,尤其是昂贵的卡车,往往需要贷款。
现在利息这么高,每个月要还的钱更多了,这笔账谁都得仔细算算。
再加上燃油、维修保养、人力等运营成本不断上涨,很多车队老板一合计,觉得现在更新车辆风险太大,不如把现有的车多用几年,等经济形势好转了再说。
因此,大量的采购计划被推迟甚至直接取消,市场需求自然就萎缩了。
其次,还有一个很关键却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就是“预购效应”。
欧盟为了实现其宏伟的碳中和目标,给汽车行业制定了越来越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
2025年的新标准比之前的要严格不少,车企为了达标,要么得采用更复杂、更昂贵的减排技术,要么就得卖出更多零排放的电动车。
这两种情况都意味着新车的制造成本会上升,最终售价也可能水涨船高。
很多聪明的企业主预见到了这一点,于是在2024年底掀起了一股“抢购潮”,把原本计划在2025年购买的车辆提前收入囊中,以规避新标准可能带来的价格上涨。
这种行为就好比我们在听说某种商品要涨价前,赶紧去超市囤货一样。
结果就是,2024年的销量被人工拔高,而2025年一开年,市场需求已经被严重透支,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需求空档期”,销量自然就一落千丈。
在这片普遍的悲观情绪中,电动商用车的数据似乎是唯一的亮色。
报告显示,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确实在上升。
比如,电动厢式货车的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5.8%提升到了9.5%,电动卡车的份额也从2.1%增长到了3.6%,而电动客车的表现最为抢眼,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21.6%。
这些增长的数字看起来很美好,似乎预示着欧洲的绿色转型正在稳步推进。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个“增长”是建立在一个非常低的基数之上的。
当我们把目光从百分比移开,看看绝对的主导者是谁时,现实就显得有些“骨感”了。
在卡车市场,尽管销量有所下滑,但柴油卡车依然占据着高达93.6%的市场份额,可以说是拥有绝对的统治力。
在厢式货车市场,柴油车的份额也高达82%。
电动车的增长,更像是大海里投下的一颗石子,虽然激起了涟漪,但远不足以改变整个海洋的潮汐方向。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在环保口号喊得震天响的欧洲,电动商用车的普及之路却如此步履维艰?
这恰恰是我们可以和中国市场进行对比和思考的地方。
欧洲面临的瓶颈是系统性的。
首先是基础设施的严重滞后。
商用车,尤其是长途卡车,对充电设施的要求远高于私家车,它们需要功率更高、速度更快的充电网络。
但在欧洲,高功率充电桩的建设速度缓慢,布局也不够密集,很多司机和物流公司都存在严重的“里程焦虑”和“补能焦虑”。
此外,高昂的购置成本也是一大障碍。
一辆电动卡车的价格要比同级别的柴油车贵得多,虽然电费比油费便宜,但在欧洲复杂的电价体系和不够显著的运营成本优势下,很多企业算不清这笔“总拥有成本”的账,自然也就缺乏更换的动力。
更别提电网容量不足、充电站建设审批流程繁琐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成了电动化大规模推广的“拦路虎”。
相比之下,我们再看中国市场,呈现出的是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
中国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走的是一条“顶层设计、系统推进”的道路。
我们不仅是在鼓励车企造车,更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当欧洲还在为充电桩的数量和布局发愁时,中国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已经遍布超级充电桩,甚至在很多物流枢纽,重型卡车的换电站已经投入运营,几分钟就能让一辆重卡“满血复活”,效率远超充电。
在成本方面,得益于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最强大的电池产业链,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电动商用车的价格被有效控制,其经济性优势对用户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更重要的是政策的执行力和连贯性。
从国家到地方,统一的规划和坚定的执行力,为新能源商用车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这种系统性的优势,使得中国的电动化进程不仅速度快,而且基础牢固。
所以,2025年上半年欧盟商用车的这份成绩单,不仅仅反映了暂时的经济困境,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其在能源转型战略中,宏伟目标与现实执行能力之间的巨大差距。
这场转型的赛跑,考验的不仅仅是技术和产品,更是决心、效率和构建完整生态系统的能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