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贝壳财经年会开幕式上,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的一番话,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在汽车行业激起千层浪。他直言,中国汽车制造业按理说是效益相对较高的领域,然而今年截至 6 月,产值利润率仅 5%,三千万辆汽车所创造的利润,竟比不上日本丰田区区九百万辆汽车的利润 。这一数据对比,实在令人咋舌,也不禁让人深挖背后缘由,尤其是合资车在中国市场长期以来的利润获取情况。
中国汽车利润现状:增产不增收的困境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看似一片繁荣,产销量持续攀升。2024 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 3100 万辆,创下历史新高。但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行业利润率却逐年下滑,从 2014 年的约 8.99%,一路跌至 2025 年一季度的 3.9%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 1—3 月,汽车产量达 751 万台,同比增长 12%,行业收入 24022 亿元,同比增长 8%,但成本增速更快,高达 21119 亿元,增幅达 9%,直接导致利润同比下滑 6% 至 947 亿元 。即便汽车龙头比亚迪,其单车利润也仅 0.94 万元(402.5 亿元 / 427.2 万辆) ,与丰田单车约 2.29 万元的利润相比,差距明显。
反观丰田,在 2025 财年(2024 年 4 月 - 2025 年 3 月),净利润达到了 4.765 万亿日元(现汇率约合 2337.28 亿元人民币) 。尽管净利润同比下降 3.6%,但其利润体量依旧惊人,几乎相当于大众汽车集团、梅赛德斯 - 奔驰、现代汽车集团 3 家车企的合计净利润 。丰田全球销量预计达 1040 万辆,按此计算,单车利润远超众多中国车企。
合资车利润背后:技术转让费、零部件采购与品牌溢价
中国汽车工业在发展初期,采用了 “合资模式”,试图通过出让市场来换取技术。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合资车中方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根据《产业经济评论 (山东大学)》期刊上《中国乘用车合资模式下中方议价势力估算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外资品牌常常利用高额技术转让费、关键零部件采购以及品牌溢价等手段,获取大量利润份额 。有数据显示,技术转让费、关键零部件等费用,甚至能占到整车售价的 14% 。以一辆 10 万元左右的车为例,这些费用就高达 14000 元。
在关键零部件采购方面,外资品牌往往要求合资车企从其指定的供应商处采购,而这些零部件价格普遍偏高。例如发动机、变速器等核心部件,外方供应商的报价要远高于国内同等质量的产品。这不仅增加了整车的生产成本,还压缩了中方的利润空间。
品牌溢价更是合资车获取高额利润的重要手段。在技术和性能水平基本接近的情况下,外资品牌凭借长期积累的品牌形象,相比自主品牌普遍存在高达 20% 的品牌溢价 。消费者在购车时,往往愿意为合资品牌的 “光环” 支付更高的价格,而这部分溢价最终转化为外资方的丰厚利润。像曾经的大众、丰田、本田等合资品牌车型,即便配置并不突出,但价格却比同级别国产车高出不少,消费者却依旧趋之若鹜。
合资车在中国市场的 “暴利时代”:加价提车、选配收费乱象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合资车在中国市场可谓赚得盆满钵满,各种不合理现象屡见不鲜。雷克萨斯加价提车现象曾持续多年,消费者不仅要支付高昂的车辆售价,还需额外支付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加价费用,才能早日提到车 。丰田埃尔法更是一车难求,终端售价远超官方指导价,加价幅度高达几十万元,即便如此,消费者仍排队购买 。而丰田 4S 店,在销量火爆时,甚至对消费者态度傲慢,销售人员连一杯水都懒得倒给顾客 。
在车辆配置方面,合资车也存在诸多乱象。一些车型将本应标配的功能设置为选配,消费者若想获得这些功能,需额外支付高额费用。比如倒车影像、导航系统、真皮座椅等,在国产车中可能早已成为标配,但在合资车中却需要消费者掏更多钱购买。更有甚者,有些车辆本身具备某些功能,但厂家却通过软件限制,消费者若要使用,必须付费解锁。即便消费者选择不解锁使用,一旦对应的硬件出现问题,仍需自行承担维修费用,这种做法无疑是在变相榨取消费者的钱财 。#图文打卡计划#
国产车崛起:打破合资垄断,却也面临新问题
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国产汽车迎来了弯道超车的机会。比亚迪、蔚来、理想等一批国产品牌迅速崛起,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逐渐打破了合资车在技术上的垄断局面 。以比亚迪为例,其推出的秦 PLUS 车型,售价低至 7.98 万起,凭借 “电比油低” 的优势,成功抢占了合资品牌如轩逸、卡罗拉等燃油车型的市场份额 。
然而,在国产车崛起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国产车在追求品牌向上的过程中,价格不断攀升,逐渐脱离了普通消费者的承受范围。以前 10 万元左右就能买到配置不错的国产车,如今部分国产车起售价动辄 20 多万,甚至出现了四五十万的旗舰车型 。虽然车辆在智能化、舒适性配置方面有所提升,如大屏幕、语音助手、智能驾驶辅助、座椅通风加热按摩等,但这些配置的提升,是否足以支撑价格的大幅上涨,值得商榷 。而且,在核心技术如底盘质感、耐久性以及软件稳定性等方面,部分国产车仍存在不足,却已开始盲目涨价 。
黄奇帆所指出的中国汽车利润困境,背后深刻反映了合资车长期以来在中国市场的高额利润攫取现象。合资车通过技术转让费、高价零部件采购以及品牌溢价等手段,从中国市场薅走了大量羊毛。如今,国产车虽然正在崛起,但在打破合资垄断的同时,也需警惕自身陷入价格虚高、忽视核心技术提升的陷阱。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充分的市场竞争,无论是合资车还是国产车,都应以提升技术、优化产品、合理定价为目标,真正为消费者带来实惠与优质的产品,如此才能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迈向新的高度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