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比亚迪销量干到全球第四这事儿,本身挺无聊的,不就是数字游戏么。但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榜单上清一色的老牌贵族,就他一个泥腿子,不仅活下来了,还开始正向上分了,甚至把曾经的日产老师傅甩得后视镜都看不见。这就有点行为艺术了,同行看了都得傻一会儿,琢磨一下这哥们是不是开挂了。
很长一段时间,江湖传言都是比亚迪在搞“慈善式卖车”,赔本赚吆喝,用价格战把大伙儿都拖下水,属于那种“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掀桌子流打法。逻辑很简单,我先用亏损把你熬死,等你坟头草长老高了,市场就是我的了,我再慢慢涨价。这套路,互联网公司玩儿得贼溜。但坏了菜了,比亚迪前阵子财报一出,大伙儿眼镜碎了一地。日赚一个小目标,研发投入也日赚一个小目标,合着人家一边在牌桌上喊着“All in!”,一边还在后厨印着钞票。
这就很魔幻了。你以为他是青铜,结果他是王者,还是个开了泉水挂的王者。这就不是简单的商业竞争了,这是修仙,是渡劫。别人还在筑基期为了一点资源打得头破血流,王传福已经开始琢磨怎么把灵石变成自动化生产线了。以前大家嘲笑比亚迪的“面条悬架”,吐槽底盘能当咸鱼干,这些典中典的黑历史,现在回头看,更像是一场大型的示弱。就像武侠小说里,主角前期必定被人打得半死,藏着绝世武功不用,就为了在最后惊艳所有人。比亚迪就是那个主角,只不过他前期不是装的,是真的菜。但能苟,就是能苟。
现在车圈最喜欢聊什么?智能驾驶。一帮新势力天天开发布会,PPT做得比三体人的水滴还光滑,各种激光雷达、算力平台,名词一个比一个吓人。仿佛今天发布,明天就能实现无人驾驶,后天就能开着车去火星种土豆。但比亚e迪的逻辑特别朴素,甚至有点民粹。他不跟你扯那些听不懂的,他直接给你看肌肉。他有140多万辆车每天在中国的魔幻路况上跑,相当于140多万个“数据包工头”在给他免费上传路测报告。
自动驾驶的关键在哪?不在硅谷的实验室,在城乡结合部的菜市场,在随时可能窜出来的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你算法再牛,能算到大爷今天想碰瓷的心情指数吗?算不到。但海量的数据可以。140万份用户忏悔录每天上传,把各种不讲武德的加塞、鬼探头、逆行当成养料喂给AI,AI都快被炼成道诡异仙了。所以你看,腾势那个天神之眼,敢承诺智能泊车出事他兜底。这不是技术自信,这是被现实毒打出来的肌肉记忆。
更有意思的是那个180迈爆胎不失控的技术。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开车最怕的就是爆胎。那感觉,就像命运突然给你来了一记修正拳,方向盘瞬间就不属于你了。之前这活儿,都是国外豪华品牌在秀,现在比亚迪也整上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比亚迪开窍了,悟了。他发现中国消费者其实特拧巴,一方面想要冰箱彩电大沙发这种摸得着的享受,把车当成移动的精装房;另一方面,骨子里又对这种“硬核安全技术”有种近乎玄学的崇拜。我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180迈爆胎自救,但你必须得有。有了,我才觉得这钱花得值。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比亚迪不像个车企,更像个渡劫失败转修兵解的散仙。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怪,但你细品。他放弃了品牌玄学这种虚无缥缈的飞升之道,一头扎进了技术和成本的红尘里。他把所有高大上的东西,都给你翻译成普通人能听懂的“好处”。智能驾驶?就是让你停车不费劲。易四方?就是让你爆胎不会死。冰箱彩电?就是让你老婆孩子坐着舒服。简单,粗暴,有效。
当年我买第一辆车的时候,研究的是发动机参数、是底盘结构。现在时代变了,我一个朋友最近提了辆新车,跟我炫耀的第一件事是他的车机能K歌。真的,别再跟我扯什么品牌调性了,烦不烦啊?!消费者要的,从来不是一个LOGO能带来的虚荣,而是在堵车的环路上,能舒服地看一部电影。
所以,比亚迪能打到第四,一点都不奇怪。他不是在造车,他是在重塑一个物种。这个物种的核心逻辑就是,放弃一切解释权,把所有定义权交给市场。市场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冰箱彩电大沙发。市场说要安全感,于是就有了爆胎不失控。他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压缩毛巾”,市场需求的水一浇,瞬间就膨胀成了大家想要的样子。至于未来,他会不会让利消费者,推动价格亲民化?诶,这个问题问的就外行了。他不是会不会,他是一定会。因为把餐厅炸了,让所有人都没得吃,一直就是他最爱干的事。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