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的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正密集敲定,上汽MG半固态电池车型9月上市,比亚迪、丰田全固态电池锁定2027年装车。 成本与技术瓶颈仍横亘眼前,一块100度固态电池包成本超20万元,循环寿命仅700次。 这场续航超千公里的电池革命,离普通家庭还有多远?
车企量产时间表浮出水面
上汽MG宣布全球首款量产半固态电池车型全新MG4将于2025年9月上市,该车搭载清陶能源半固态电芯,主打低温性能与安全性提升。
东风奕派科技在武汉建成小批量产线,计划2026年试产半固态电池。 长安汽车金钟罩固态电池计划2025年底首发功能样车,2027年推进全固态电池量产。
奔驰基于固态电池技术的测试车已上路实测,单次充电续航突破1000公里,目标2030年前推出量产车。 丰田高性能全固态电池实测10分钟充满电,续航达1200公里,计划2026年量产。
比亚迪明确2027年启动全固态电池批量示范装车,2030年实现大规模上车。 上汽集团同步规划2027年落地全固态“光启电池”。
成本仍是最大拦路虎
半固态电池量产初期电芯成本超1元/Wh,是液态电池的2倍以上。 以100度电池包计算,生产成本达17.5万元,整车售价或突破40万元。
全固态电池成本更高,实验室阶段电芯成本达5元/Wh。 硫化物电解质材料占成本60%,其中硫化锂价格超500万元/吨。 金属壳体封装成本比液态电池高30%。
蔚来150度半固态电池包上市成本约30万元(折合2元/Wh)。 TrendForce预测,2030年全固态电池规模化量产后,电芯成本有望降至1元/Wh,2035年前难低于0.6元/Wh。
技术瓶颈尚未完全突破
当前量产产品循环次数仅700-800次,实验室最优数据约1000次,远低于液态磷酸铁锂电池的3000次水平。 若按每年充放电200次计算,全固态电池寿命不足5年。
固-固接触面积普遍低于50%,导致内阻增大、充放电效率下降。 锂枝晶穿透固态电解质层的风险仍未彻底解决,影响电池安全性。
干法电极设备投资是湿法的3倍,硫化物电解质需隔绝水分/氧气环境生产,当前良品率不足70%。 宁德时代曾毓群评价行业技术成熟度仅4分(满分9分)。
性能优势已获实证
半固态电池量产版达350-450Wh/kg(如宁德时代凝聚态电池),全固态实验室数据突破500Wh/kg。 对比液态电池上限350Wh/kg,同等体积下续航提升40%以上。
国轩高科准固态电池通过3mm钢针穿刺测试零起火;奔驰固态电池测试车承受8吨极端压力后容量保持率95%。 固态电解质工作温度范围拓宽至-40℃至120℃,-30℃低温环境电量保持率超90%。
保时捷与QuantumScape合作车型实测12分钟充至80%,电极膨胀率仅1.2%。 蔚来ET9搭载半固态电池实现10分钟补能80%,充电效率比当前液态电池提升3倍。
产业链加速卡位战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产能激增,恩捷股份玉溪基地年产1000吨产线投产;硅基负极需求爆发,贝特瑞布局万吨级产能;铝塑膜封装材料渗透率提升30%。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固态电池专利申请量达日本3倍,其中氧化物电解质专利占比超60%。 全球180家A股公司布局固态电池,40家企业年内股价涨幅超30%。
日系阵营主导硫化物路线(丰田专利占全球63%),中国车企押注氧化物/聚合物复合电解质,欧美聚焦陶瓷电解质。 三大路线量产成本差异显著: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
量产车定位清晰
2025-2027年,半固态电池仅搭载于高端车型。 上汽MG4半固态版预售价7.38万-10.58万元,但电池包容量仅50度级;广汽昊铂全固态电池车型规划2026年上市,预计售价超40万元。
奔驰、保时捷等豪华品牌将全固态电池首发于百万级车型。 丰田凯美瑞换代计划采用全固态电池,成本较现款锂电池高8000美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