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车出门,小路上那台灰色的A4L静静停在路灯下,看着它的线条还算工整,但轮胎的磨损迹象明显。想到之前聊过,开了几年这个级别的车,保养成本其实挺吓人的。最近一阵子,价格跳水得厉害,奥迪A4L裸车价直逼20万以下。昨晚朋友说:’这车还能买吗?‘,我其实心里也没底。
最近逛车市,感觉像被价格战噎得透不过气。宏观数据估算:今年我大致体感,豪华燃油车促销幅度在20-30%,这是个不小的变化(样本少,但能感受到)。放到几年前,豪车的折扣、下调空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圈身份象征挺得住。如今,一车都能比去年同期便宜快一半了。
你别嫌我啰嗦,我自己盯了个点:宝马3系,原价差不多32万,现在最低裸车落地才20多万。还记得经销商说:你懂,市场压力大。我心想:是不是得郑重考虑换个车,或者说,豪车的折价其实暗示着什么?奔驰GLC更暴利一点,原价4.2万起,最低优惠到27万左右,甚至个别店能直接搞个33万的落地价。对比起那时的标价,降低了整整一半都不是梦。奥迪A4L更牛,优惠后裸车甚至可以低至18万多点。
我曾好奇:这些价格战背后,到底是谁在输?汽车供应链看,零部件成本其实没有大降,策划促销的,还是像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那样,厂家吃亏多一点(估算,利润空间缩小了不少)。其实我觉得,就像拼多多拼了是不是,价格拼得越低,底线就越模糊。
说到这个,我忽然觉得,豪车卖得这么便宜,有点像折旧的趋势——你带着尊贵标签,概率逐年削弱。传统的机械素质其实也不错,但新能源车型爆发的硬实力在慢慢牵走高端的心理。有人问我:这车还能值吗?我心里其实也挺矛盾。因为价格一跌,品牌的高端神话似乎在被冉冉侵蚀。
但我得更正一句:其实这个豪车变平价的戏码,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说,有些豪车存货多,促销只是短期策略,库存管理更像拼拼图——一块块拼出来的平衡。还有个细节,我刚才翻到一张销售员微信朋友圈,里面写:这几天销售压力大,价格是唯一武器。说白了,没人愿意被卖不掉的库存困住,降价、促销,就像是那把菜刀,割得痛,但没办法。
你知道我喜欢问:这是不是说明,豪车市场的优越感在逐渐被削弱?在普通人的潜意识里,价格实惠,就是成功。你看自主品牌涨得快,市场份额也越切越快——2025年9月第一周,新能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60%。我心想:那燃油车,尤其是豪华燃油车,要不是童话,恐怕只能打折求生。
突然,我想到:那些豪华车,在黄金折扣期之后,能不能像打折的黄金首饰那样变成普通商品?挺悬的。有人说,豪车的身份象征已经不再是唯一,大屏、辅助、OTA、冰箱,甚至沙发都可以配上。可真能以价换量吗?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不知道是不是我太看重传统界限。比如说,买豪车的人还真是强调身份(这段先按下不表),但谁还愿意为了一个大就多掏好几万?在我身边,修理工有人断言:你别看车便宜了,后续得花好多钱。我心里想:那咱们生活里,油耗、养护、保险,都是隐形的成本。
而且,现在新能源牌子涨价、涨配置也是个怪象。我刚才翻了相册,看到一张普通的高配车型的车标,很普通的样子,车内配色有点亮色调,没想到价格竟然比去年多涨了近10%。是不是,科技迷思让自主在功能+智能这块做差异化,反而把价格推高了?我猜测:可能是供应链环节的零部件涨价(这段不敢太深,但我脑补着一个猜测,没细想过)。
不过未来的路在哪?这些品牌要怎么转身?我心里其实挺疑惑。传统大厂在转型的水面上,究竟是魚还是鸥?他们还在拼规模,还是该改成拼科技感?未来怎么预料?我反反复复在想:第二个黄金年,究竟是抄底的好时机,还是泡沫?
这让我还想起一个问题:如果我现在买一辆豪车,等到完全转型,一切都极简智能化,又不想亏得太惨,究竟要抓住什么?豪车变平民化背后,是不是某种价值认知的大转变?谁能在这股浪潮中变得既见识高端,又不花大钱?
坐在车里,摇下车窗那一瞬间,微风拂面,我还在犹豫:是不是从尊贵到实用,每个人的心里都在重新划分价值线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