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摩托产销第一,禁限政策多年,解禁潜力大

“全球摩托车产销量第一,结果骑摩托上个班还可能被拦下来——说出去谁信?”

说到摩托车,估计不少人都得先翻个白眼:天大的产业,动辄千万销量,各类品牌层出不穷,全国上下骑手多如牛毛,可奇怪的是,别说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就连二三线不少地方,摩托车往街上一出门,就像犯了啥大事一样,不是警察查牌就是被路人诧异的目光扫射,不禁让人吐槽:这算哪门子自由出行?摩托车是不是得先背个“原罪包袱”,才能混个通行证?

其实这事儿真不是新鲜,咱中国最早的禁摩政策能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北京带头搞了个开创性的“禁摩”,几十年转眼一晃,2025年,全国一共差不多200个城市还在搞禁/限摩政策。为啥要这么“严格”?说白了五个理由:一是怕摩托车事故多,毕竟公安说了,摩托车事故率比汽车高出3到4倍。有人说,摩托车不安全,禁了就能减少事故。例如广州,试过外牌摩托车全禁,结果事故率咔咔降了37%。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可是细想又不对,难道一刀切就万能了?有些人就憋不住了,“咋不研究点精细点的办法呗?”毕竟哪怕禁止得再严,摩托车爱好者还是会拿出各种奇招闯禁啊。

全球摩托产销第一,禁限政策多年,解禁潜力大-有驾

其次是环保问题。摩托车尾气一开始确实不咋地,污染大。但你看后面搞了国四排放标准,颗粒排放直接减少80%。那这环保帽子是不是也可以缓缓摘下来?有人就问了,既然已经跳过标准线,为啥还禁着?这政策是不是有点拖拉?

全球摩托产销第一,禁限政策多年,解禁潜力大-有驾

再说,有些城市觉得摩托车丢人,影响了所谓的“国际范”,生怕出门一堆摩托像小镇乡村似的,哪还跟“高大上”的城市形象搭边——可这逻辑真让人笑掉大牙。你这城市面子问题,跟普通老百姓通勤有啥关系?人家国外那些“国际范”城市,像意大利、法国,摩托车骑得满街都是,也不要脸呢?反而给路权,摩托进公交车道。只能说,没人会因为摩托车就否定你整个城市,扯面子的事,真是自个儿跟自己较劲。

说到治安,一些市政部门还真有点怕,摩托车以前被“飞车抢夺”用过,“一刀切”干掉摩托,就像从源头上降魔——但大家咋不想想,美国911作案工具都用上飞机了,咋就没人琢磨禁飞机?总不能遇到啥案子就一棍子打死所有工具吧。与其无差别打击,不如整点科技化防盗措施,一次堵住漏洞,何必让所有人陪跑。

最后,就是产业升级这根大棍子。禁摩限制燃油摩托,就是想逼着企业洗心革面全转电动,大城市像北京、上海这类壮士断腕,电摩比例硬生生从2010年5%提高到2025年35%,也难怪电摩这几年风头越来越大。新技术有进步,锂电池能量密度上涨,续航能窜到300公里,有点小意思了。但是有句话不得不问:总是为了一个产业升级,就让另一个产业“当炮灰”,这买卖怎么算?

全球摩托产销第一,禁限政策多年,解禁潜力大-有驾

国外对摩托车的态度完全是另一回事,人家不仅不禁,反而各种鼓励。你去德国、法国、意大利,摩托车能上公交车道,交通法规管得细细致致,比国内“甩手掌柜”式地一刀切强一百倍。日本琢磨三轮、四轮,啥排量对啥路权全都有讲究,东南亚更不用说,摩托就是主力通勤工具。在人家看来,车子就是个工具,能用就行,安全搞好了就别瞎折腾。

摩托电动化这事值得撸一遍逻辑:有人担心,一旦摩托车解禁,会不会肥了摩托产业,电动摩托没机会出头?但你自己算算,摩托电动化的比例,通过限摩手法,过去十几年从5%飙升到35%,电摩已突破年产520万辆,占全体摩托车份额28%。新一代电动摩托技术也日新月异,舒适也没少,续航、动力都赶上来。摩托车行业和电摩的关系,就像锅和铁锅,饭能煮熟,饭锅不止一种,有的菜非铁锅炒味道才对,一味强行淘汰铁锅,结果只能是饭有点别扭,厨师有点憋屈。

摩托真要解禁,消费潜力能有多大?其实这个问题有点“玄学”,但也不离谱。有数据为证,全国20个主要禁摩城市如果都解禁,释放消费潜力能有8640亿到10080亿元。听起来是不是一笔巨款?那细拆一下。城市解禁摩托,广州、深圳这类大城市高端摩托销售能增长150%,二三线城市中低端需求涨80%。一个通勤摩托平均一万八,一辆大排量八万块,3600万摩托持有者更新爱车,直接就能拉动6480亿元购车消费。不止如此,大排量摩托用户每年花1.2万改装费,文旅消费0.8万,一辆车整条生命周期下来衍生消费能有6万到10万元,整体产业规模2160-3600亿元。加上后市场、零部件、文旅等,摩托行业就是个“大金矿”,“直接消费+衍生消费”的效应能把不少产业链带动起来。

全球摩托产销第一,禁限政策多年,解禁潜力大-有驾

有些城市看得明明白白,西安就是典型,解禁后核心区高峰拥堵指数从7.8降到4.95,道路都活络了许多。而公安部更是亲自发话,把摩托车驾照年龄从60岁提到70岁,全社会年龄墙一下子就矮了。为啥这么做?原因很简单,大家都有选择权,誰也不能替你决定该骑啥车。城市需要尊重个人自由,给出行更多选择,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城市管理。

全球摩托产销第一,禁限政策多年,解禁潜力大-有驾

讲到这儿,不禁要问:摩托车到底是不是“原罪”?为啥不能和其他车辆一样,像个正常工具一样被善待?大家都说要绿色出行,节能减排,智能交通,结果把选择权全塞进政策口袋,但真需要出行便利的时候,那些“黄金战车”未必就能替代摩托的自由和群众性。城市表面的繁华,靠禁摩没法撑起来,只有交通多元,大家各取所需,才有最舒服的生活。

行文至此,“摩托解禁”这个话题,真不是简单的摩托车vs电动车这么一刀切,不是警察vs骑士这么剑拔弩张,而是每个普通人出行自由背后的一场大博弈。摩托车从来不只是一个交通工具,更像是城市呼吸系统的一部分,禁与不禁,卡与不卡,背后考验的不仅是治理智慧,更关系到社会选择、产业升级和消费活力。

全球摩托产销第一,禁限政策多年,解禁潜力大-有驾

你认同摩托车解禁吗?你觉得市政部门是出于安全考虑,还是只是怕被“飞车党”抢风头?你出行喜欢轿车、电动车还是摩托?欢迎多说两句,说不定今年下半年的新规就与你有关,交通与消费的重新洗牌,谁知道最后坐赢牌局的是哪个车轮!摩托的命运到底会往哪边跑,我们一边杵着街头等答案,一边拿小板凳等大家坐下来聊聊——摩托解禁,你准备用哪种“姿势”迎接?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