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奇瑞可是整了个大动静,关于无人驾驶这事儿,实锤消息直接甩出来了:L4级无人驾驶测试车,已经在上海的马路上跑了16万公里,而且到了2027年,普通人就有机会坐在奇瑞无人出租车里。这一下,很多原本不信任无人驾驶的人估计要重新思考了。
啥叫L4级无人驾驶?简单说,就是你坐在车里,双手甩了都不怕,方向盘、油门、刹车啥都不用管。车子自动识别路况、变道、避障碍物,连停车都不用你操心。这跟以往那些辅助驾驶、自动泊车啥的不是一个层次,是真正能彻底“放手”,安心刷手机的那种。
奇瑞为啥能这么快做到这一点?一方面,硬件装备拉满,测试车搭载了128线激光雷达,8颗高清摄像头,每个细节都给看得明明白白。就算是100米开外的小石子,素未谋面的行人,都能一眼识破。而且探测距离能达到250米,这基本上比很多高端进口车还猛。关键是安全系统没马虎,转向、刹车都做了“三重冗余”。这意思好比家里钥匙备了三把,你丢一把还有两把不怕丢。再极端点讲,哪怕一套系统临时罢工,其他的立马顶上,保证车子第一时间反应,刹车比传统的还要快上不少。
不仅硬实力拉满,算法还有点“狠活”。奇瑞用的是端到端技术,这东西简单理解,就是把驾驶相关的所有感知和决策,交给一个大脑去处理,省去了中间一堆琐碎环节。实际应用下来,车辆行驶偏差能控制在五厘米以内,起步和刹车稳得跟路政工人画的白线一样直。而且测试也不是挑晴天好路才敢压马路,像暴雨、临时施工这些闹心的路况,也都拿出来试。实测下来,识别通过率陡然提升了三成。
16万公里是个啥概念?要知道不少新车型一年也就跑个一两万公里,奇瑞这无人驾驶车已经在真实路况下来回折腾了那么久,这说明靠谱程度绝不是嘴上说说。上海这种复杂的路况,路人、非机动车、各种神操作不断,奇瑞无人车能够长期安全运行,这硬核实力也给足了底气。
当然,光测试还不够,奇瑞高管还透露了后续的计划。目前第一代Robocar已经在研发,未来会实现L2级和L4级无人驾驶共同架构,这直接就把技术成本拉下来一大截。2025年,奇瑞就要推出二十多款搭载自动泊车、遥控泊车的新车型。到了2026年,他们还准备在沙特、泰国进行无人代客泊车的试点。2027年,大家有望在中国街头体验到真正在路上跑的L4级无人出租车,等于是真的进入可用阶段了,不再是噱头。
对于不少每天上下班挤公交、打车疲于奔命的人来说,出现可预约的无人出租车,绝对会带来新体验。想象一下,路边不见司机的奇瑞无人车停在那,手机一叫直接跳上车,不用跟司机尬聊,不想挨个“拼车”等人,轻松搞定上班路。这对于一些不太会开车的年轻人,或者年纪大的老人来说,也是种方便。
不过,话说回来,无人驾驶也不是全靠勇气。背后核心就是安全。奇瑞做的“三重冗余”,不是干巴巴地在技术参数里凑数,实打实提升了可靠性。以前不少人担心自动驾驶万一出问题怎么办,现在冗余方案就像给车子买了“三重保险”,万一有一套系统失灵,其他系统立马顶上,尤其是在复杂路况或者偶发机械故障时,能极大降低事故概率。
再说大数据和算法。奇瑞用端到端技术算是步子迈得够大的,这直接让车子的决策反应速度快,识别能力强。不只是单纯的“看得多”,而是“看得准”,遇到突发情况的应对也更灵活。这要比传统分层处理的方式省时省力,真正实现了“所见即所得”。
奇瑞这次也是全方位布局,硬件、软件、数据、工程人员,一个都不少。早期测试车不断在上海公开路段上跑,等于提前模拟了各种场景。正是有这些基础,才能有底气喊出2027年让公众试乘L4无人出租车的目标。
不过,无人驾驶要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除了技术,还有政策、法规、公众认知等多个门槛。举个例子,上海马路虽然复杂,但如果要在全国普及,西部山区、南方暴雨、大雪路段都得适应,这考验的不只是技术能力,更是企业对各种场景的全方位适配能力。但至少奇瑞用实际跑出来的数据打了个样,证明不是瞎吹牛。
再回头看众多车企,早些年不少品牌把无人驾驶开发吹得天花乱坠,所谓“概念展示”、“预备量产”一波接着一波,结果到现在很多还是停留在原地。而奇瑞选择在真实路况下不断实测,无疑比那些只在展台上秀肌肉的更让人放心。
其实,无人驾驶的“落地时间表”更给了老百姓一颗定心丸,到底什么时候能用、用到什么程度、用在什么场景,奇瑞这回讲得清楚明白。明年先上自动泊车、遥控泊车,各种新车型先试水,后年远程代客泊车,最后直接给出L4级无人出租车。大家不用等到“猴年马月”,真的可以期待两三年内体验到新鲜玩意儿。
技术反应速度越来越快,跟十年前大家还在讨论“电动车到底能不能跑长途”、“智能辅助是不是花架子”形成鲜明对比。现在奇瑞不仅搞硬件、算法,连成本控制、实际应用都玩明白了。单论这个进度,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自动驾驶的社会意义就不用多说,无论是减少交通事故、优化城市出行,还是为特殊群体提供便利,都是实打实的好处。更重要的是,技术只有真正落地才能改变大家的生活习惯。奇瑞敢于把无人出租车定在2027年能运营,也是在给行业打样,拉动整个市场往前走。
这背后,肯定还有更深的产业链布局。毕竟无人驾驶要用大量的数据、地图、传感硬件,奇瑞显然也在自家体系内部把这些环节捋顺了。测到16万公里的数据,意味着各类异常、风险、优化点全都跑了一遍。这些宝贵第一手资料,也是后续推进全国化、全球化不可或缺的底气。
当然,有人会担心:L4级无人驾驶如此“自动”,万一系统罢工或者被黑客攻击怎么办?这一点,奇瑞也直接回应,系统冗余设计、加密通信、实时监控同步升级。就算遇到极端攻击或者机械故障,多条备份线路保证车辆不会失控,乘客安全得到最大保障。
还有一点比较实在,大家关心自动驾驶车到底能不能适应中国复杂路况。别的不说,仅上海每天混合着自行车、电瓶车、行人乱穿马路,还有各路“神司机”抢道,奇瑞敢在这块试验田种16万公里,就是拿最难的模式做考验。结果下来,暴雨天、临时施工、夜间路况都能提升识别通过率,这比起欧美“宽敞大道”式测试更接地气。
再来说说落地的时间表。明年开始,多款新车将具备自动泊车和遥控泊车功能。后年沙特和泰国会出现无人代客泊车服务,基本上把海外市场也提前渗透了。到2027年,国内城市里会见到L4级无人出租车试点运营。奇瑞的节奏不是随口一说,实打实一步步推进,现在已经有不少用户在体验自动泊车、辅助驾驶,等到无人出租车上线,大概率也不会让大家失望。
这个变化其实挺有意思,很多车企做无人驾驶,都是“画饼给大家看”,但实际下路的车数量、公里数、真实用户体验,往往是“只见招牌、不见菜”。而奇瑞选择真实路况、真车实测、明确时间表,这套组合拳就像把谜底提前揭开,大家心里也能有个数。
说到底,无人驾驶最难的还是信任问题。技术能解决硬条件,但大家敢不敢坐上无人出租车、能不能放心交给它开,这才是真正的门槛。奇瑞这次靠持续测试、冗余安全保障、实际运营目标,给各路小伙伴们打了强心针。未来路上见到没有司机的奇瑞车,也许大家会觉得,这就是新生活的开始。
能做到真实路况下跑16万公里,背后是大量工程师的辛苦,数据中心的支持,还有层层测试优化。更关键一点,奇瑞不是只为“露脸”,而是把无人驾驶看作真正能改变出行方式的突破。等到2027年出租车上线,也许每个人都有机会感受全新体验。
最后,用一句话收尾,这波奇瑞无人驾驶,真是“踏踏实实往前走,绝不虚晃一枪”。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