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系车为何在中国屡战屡败?销量腰斩背后真相大不同

韩系车在中国,为啥越来越没存在感?

韩系车为何在中国屡战屡败?销量腰斩背后真相大不同-有驾

大多数人都看到一个现象,韩系车在中国市场不断下滑,不过背后的故事更值得我们好好琢磨,尤其在新能源汽车浪潮下,韩系品牌可以说被“新势力”和国产车型打了个措手不及,我想说,韩系车的最大问题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而是对中国市场的理解,已经严重滞后了。

先说个大家都熟悉的数据,2013年,韩国品牌一年在中国能卖一百多万辆,其实是相当风光的,那时候现代和起亚加在一起,市场占比将近9%,和丰田、本田也能一拼,到了2024年,这销量骤降,百分比只剩下零头,而且这一年总销量,竟然不到比亚迪一个月的成绩,这么一头部国产品牌简直势如破竹,反观韩系却节节败退,连门店都快剩不下了,比如北京现代经销商,原来有七百多家,到了现在,只剩下两百多,还大度地把卖车门店改成了维修点,就连生产工厂也有大部分停摆,留下来的厂区寥寥无几。

韩系车为何在中国屡战屡败?销量腰斩背后真相大不同-有驾

他们并不是没想过改变,比如捷尼赛思试图走高端品牌路线,可是,结果更像一场烧钱大赛,据说2020年进中国后,每卖出一台车,就要花71万元去做营销,这笑话真是闹大了,营销费用比车价都高,韩国自己总部派人来查账,发现公司员工自己都不买自家车,其实这不是品牌的问题,还是定价和定位不清楚,普通消费者一看既贵又不懂,当然不会买账,结果高端没起来,反而烧光预算,连基本信任感都没了。

还有个大问题,就是产品更新速度,比如现代和起亚,现在中国主力车型,很多都是好几年前的老款,市面上在售车型也就十多款,新能源产品仅靠一个羿欧纯电和进口帕里斯帝混动,其它都是燃油版本,与此自主品牌每个月就能推两三个新车,韩系品牌几乎没啥动静,配置方面,他们一如既往地节省,比如低配连座椅加热都没有,智能驾驶功能基本只在顶配上出现,政策补贴也享受不到,全系燃油车更是没有优势,羿欧今年上市后,每天只卖一台,在展厅里存在感几乎等于零,甚至还不到3%。

韩系车为何在中国屡战屡败?销量腰斩背后真相大不同-有驾

既然产品没更新,政策又没优势,为什么高管团队不考虑本地需求?决策权全在韩国首尔,中国团队根本插不上手,据张君毅介绍,现代和起亚一直走全球统一路线,新车开发和定价都由总部拍板,根本不顾中国市场的差异,就连新能源和智能化方向,步伐也远远落后,像国产主流厂商,早就布局智能座舱、自动驾驶、OTA功能,而韩系车这些方面进展非常慢,结果就是新技术没有,市场节奏也跟不上,慢慢地,就被用户抛在了身后。

最典型的是“性价比”转型失败,以前韩系靠着比日系配置高、比国产质量好,拿下不少用户,但时代变了,日系品牌全力本地化,比如丰田会招中国工程师主导设计,日产也让中国团队负责新车型开发,反过来说看韩系,还是多年不变的套路,北京核心商圈只剩下三家现代门店,而且主打进口车型,起步价就二十万以上,这与人们心里的“高性价比”完全不符,消费者自然就不会掏钱。

韩系车为何在中国屡战屡败?销量腰斩背后真相大不同-有驾

也不能说他们没打算反攻,到了2025年,现代汽车中国公司宣布追加2.7亿美元投资,增长率有11%,直接把研发范围扩大到新能源与智能驾驶领域,这些钱没都用去投广告,也没买新地建厂,而是打算夯实技术基础,虽然现在没看到什么实质变化,但至少表明他们还没准备撤离中国,未来或许还想卷土重来。

消费者早就变聪明了,比如有位姓张的小伙,说自己买韩系车完全冲着性价比,可是,车便宜,配置却少得可怜,智能驾驶一项也缺失,而且二手车保值率极低,国产新车现在什么L2智能驾驶、智能座舱、OTA升级都成了标配,韩系还在强调空间大和省油,这些“卖点”对2015年可以,对现在的年轻用户已经没啥吸引力,从这样真实的案例看出,老路真的走不通了。

还有一点,资本其实并没离开汽车行业,虽然韩系车的门店锐减,公司利润也持续下降,但是投资总量却还在增加,比如新能源和智能驾驶方向,还是受到资本青睐,这说明市场并不是没人买车,翻过来说,是韩系车没造对车,没有理解用户变迁,他们还在用2010年代的设计思路,堆在2024年的市场里,结果只能被用户淘汰掉。

韩系车的困境,并不是技术跟不上,关键是没学会深度本地化,没用好中国团队、没研究好用户变了什么需求,比如现在中国市场,年轻人买车看智能化和个性化,同样的钱,更倾向于买国产品牌,因为服务得好,技术先进,体验也很新鲜,韩系车仍把中国市场当成“海外分部”,而不是主战场,导致结果就是一边不断投入,但产品却永远落后于市场。

这么看下来,那韩系品牌想要真的崛起,难道只靠投入和降价可以吗?未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极致体验,会不会有哪个海外品牌重新逆袭?本地化和全球化之间的平衡,究竟该怎么做才是正解?这些问题,其实也值得中国所有汽车品牌深思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