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修墙”,宁德时代“联姻”,储能的真相不是技术,是抢地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手机电量低于20%,心里就慌得一批,感觉整个世界都失去了颜色,恨不得当场给充电宝磕一个。

现在把这个感觉放大一万倍,就是我们整个社会对电的焦虑。

一边是风电光伏,老天爷赏饭吃,有风有光就发电,没风没光就歇菜,比公司的摸鱼大师还能划水;另一边是用电高峰,空调冰箱嗷嗷待哺,电动爹排队等着续命,电网调度员的头发比我的发际线还危险。

怎么办?储能。

说白了,就是建一大堆巨型充电宝,在电多得用不完的时候存起来,在电不够用的时候放出来。逻辑简单粗暴,但背后这盘棋,水深得能养一支航母编队。最近储能圈的新闻跟下饺子一样,比亚迪、宁德时代这些巨头动作不断,乍一看是技术突破、产业繁荣,但你把这些新闻串起来看,扒掉那层“新能源”、“高科技”的皮,底下写的全是两个字:抢地盘。

这不是什么温文尔雅的技术竞赛,这是一场关于未来能源霸权的血腥“圈地运动”,比当年共享单车烧钱还狠。

比亚迪“修墙”,宁德时代“联姻”,储能的真相不是技术,是抢地-有驾

先看头部玩家在干嘛。比亚迪扔出来一个叫“浩瀚”的大家伙,14.5MWh,一个集装箱的块头,能量密度拉满,还说自己从电池到软件全栈自研,搞了个什么“构网型储能”。

听着是不是特牛逼?翻译成人话就是,以前卖储能,是给你个充电宝,你自己想办法接上电器用。现在比亚迪说,兄弟,别麻烦了,我直接给你一整套中央供电系统,连插线板和智能电表都给你配齐了,你直接拎包入住就行。这叫“喂到嘴里”。

比亚迪“修墙”,宁德时代“联姻”,储能的真相不是技术,是抢地-有驾

这招狠在哪?它卖的不是产品,是标准。一旦你用了我的全家桶,从硬件到软件,你就被锁死了。以后想换个零件?对不起,不兼容。想升级?得找我。这就是在用技术壁垒修自己的护城河,把别人都隔绝在外。这套路,跟苹果的充电线没什么本质区别,都是为了让你在它的生态里循环消费。

宁德时代就更直接了,它不光修墙,它直接跟地主合伙了。你看它最近又牵手了中国华能,掰着指头数数,宁宁子已经跟超过18家央企国企成立了合资公司。

这是什么概念?这就好比你开了一家全国最牛的食材供应链公司,但你觉得光卖菜还不够稳,于是你直接跟全国最大的连锁餐饮集团(比如那些“中字头”的电力巨头)合资开了无数家餐厅。从此以后,这些餐厅的后厨,只能也只配用你家的菜。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合作了,这是在进行深度利益绑定,把最优质、最稳定的客户,直接变成了自家人。当别人还在吭哧吭哧找项目、投招标的时候,宁德时代已经跟甲方坐在一张桌子上打麻将了。你卷容量,我卷集成,他卷生态。大家到底在卷什么?卷的是一个未来电网的入场券,一张能让你在新能源时代合法收租的牌照。

比亚迪“修墙”,宁德时代“联姻”,储能的真相不是技术,是抢地-有驾

巨头在天上打神仙架,底下的中小玩家也没闲着。阳光电源、天合光能这些企业,订单拿到手软,近6GWh的大单主要都在海外。

为啥墙内开花墙外香?

很简单。国内市场被巨头和央国企的“联姻”搞得有点卷不动了,出海就成了一个好选择。欧洲、澳洲这些地方,电价贵得离谱,政府补贴又多,对储能的需求嗷嗷叫。这就跟打游戏一样,新手村挤满了99级的大佬,你一个新手进去不是被秒杀就是被当炮灰,那还不如去隔壁服务器开荒,没准还能当个山大王。

但出海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你看特斯拉在澳大利亚召回Powerwall 2,原因竟然是“存在潜在的电池起火风险”。

这事儿就特别黑色幽默。储能,储能,安全是1,其他都是0。你能量密度再高,成本再低,一把火回到解放前,啥都没了。特斯拉这事儿就像给所有高歌猛进的储能企业提了个醒: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技术路线满天飞。钠离子虎视眈眈。压缩空气也要分一杯羹。到底谁是爹?答案是,谁能稳定供电还不起火,谁就是爹。

所以你看,欣旺达拉着港华能源、深圳资本搞了个6亿的基金,专门投工商业储能。这是在干嘛?这是典型的“快种快收”打法。工商业储能项目,规模不大,决策链条短,现金回流快,特别适合资本运作。他们不去碰那些动辄几百兆瓦的大型电站项目,因为那是神仙打架的地方,他们就在旁边开辟小战场,捡那些巨头看不上的“钢镚儿”。

整个储能行业现在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巨大的自助餐厅,刚开业,菜品琳琅满目,所有人都红着眼睛冲进去抢吃的,生怕自己拿少了。

比亚迪和宁德时代这样的,是直接冲到后厨,把最好的食材和厨子都包了,打算自己开连锁。阳光电源这些,是端着大盘子,满世界扫荡,哪个国家的盘子肥就去哪。欣旺达这种,是看大家都在抢龙虾鲍鱼,它就悄悄去甜品区,把所有小蛋糕都打包了。

而各种新技术,什么钠离子、压缩空气,就像是餐厅门口还在排队等位的新菜系,吆喝着自己味道好、价格便宜,但能不能上桌,还得看食客们(市场)的脸色。

这一片繁荣之下,其实是极致的混乱和残酷的淘汰赛。大家都在搞“瞎积薄发”,用海量的投资和产能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这就像一场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

在这场混战里,谁能最终胜出?可能不是技术最牛的,也不是产能最大的,而是那个能把安全、成本和渠道这三件事平衡到极致的玩家。

说到底,储能这门生意,表面上是技术活,是制造业,但它的核心,是金融,是政治,是对未来能源格局的一场豪赌。我们看到的每一个新品发布,每一笔巨额订单,每一次战略合作,都只是这场牌桌上,玩家们扔出的一个筹码而已。

至于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一边吃瓜,一边祈祷自家的电费别涨得太离谱,以及,千万别让这些巨型充电宝建在自家小区楼下。毕竟,看热闹不嫌事大,但谁也不想成为热闹本身。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