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卖爆3万+,是靠“堆续航”还是真技术?

2025年2月,乘联会刚放出1月销量数据,不少人盯着表格瞪眼

某新势力增程SUV月销破3万,把同价位纯电SUV挤下榜首;另一边,传统车企插混新车型上市首月订单破5万,评论区全是"早知道等技术成熟再买"的后悔帖。

放在三年前,谁敢信?

那时候纯电喊着"300公里续航够日常",增程插混还被视为"过渡技术""油改电凑数"。如今怎么反过来了?

增程车卖爆3万+,是靠“堆续航”还是真技术?-有驾

是纯电不行了,还是增程插混偷偷憋了大招?

#热问计划#增程车卖爆3万+,是靠"堆续航"还是真技术?

2025年1月,某品牌增程车上市,宣传页最显眼的是"纯电续航320公里,综合续航1300公里"。但用户买账真只看续航?

背后的门道可不简单。

先说说320公里纯电续航意味着什么。按照国家统计局2024年发布的数据,全国城市居民平均单日通勤距离是42公里,即使考虑到周末出行和应急用车,320公里的纯电续航能覆盖绝大多数人一周的用车需求。的是,续航不是夏天空调关着、冬天暖风不开的"理想状态",而是在零下15度、开着暖风、高速120公里时速下的真实表现。

是什么技术在支撑?

当其冲是电池技术的突破。2024年下半年,宁德时代推出的麒麟电池3.0版本,能量密度达到了255Wh/kg,比上一代提升了。同样的电池包体积,装的电多了。厉害的是热管理系统,采用了"液冷+相变材料"的双重散热方案,冬天电池衰减控制在以内,夏天高温下电池温度不超过42度,在三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再看增程器核心部件。以前的增程器说白了就是个"充电宝",效率低、噪音大、还占地方。现在用的1.5T增程器,热效率从升到,个百分点的提升意味着什么?

同样烧一升油,现在能多跑15公里。

增程车卖爆3万+,是靠“堆续航”还是真技术?-有驾

馈电油耗从以前的7-8升降到5.2升,比很多1.6L自然吸气的燃油车还省。

成本控制是次逆袭的关键。以前增程车因为多了一套发电系统,制造成本比同级别纯电车高出2-3万。现在通过"增程器小型化+电池标准化+供应链整合",成本砍掉1.5万。举个具体例子,某款增程SUV的电池包采用了CTP(电芯集成)技术,省去了模组环节,单一项就节省成本8000元。增程器体积缩小,不仅节省了材料成本,还给车内空间让了路。

用户算账就直观了。一台25万的增程SUV,日常通勤用电,每公里成本0.12元;偶尔长途用油,每公里成本0.45元。相比之下,同价位的燃油SUV每公里油费要0.65元,纯电SUV虽然用车便宜,但冬天续航打折、充电排队的焦虑成本难以量化。不用说,增程车还能享受新能源牌照、免购置税等红利。

波增程车的爆火,真不是简单的"堆续航"游戏。背后是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升级: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增程器效率优化、成本结构重构、供应链整合。以前被诟病的"没有灵魂的过渡技术",现在变成了"六边形战士"。用户用脚投票的结果说明,市场要的不是技术路线的纯粹,而是实用性的最优解。

增程/插混的"反杀",到底藏着什么黑科技?

很多人对增程插混的印象还停留在"发动机发电给电池充电",但2025年的技术早就不是套路了。现在的增程插混,玩的是"智能能量管理"套组合拳。

先说增程车的核心——新一代增程器。以前的增程器就是个"直男",管你什么路况,一个劲儿发电,结果是市区堵车时噪音大得像拖拉机,高速巡航时又效率低下。现在的增程器采用了"米勒循环+可变截面涡轮+双VVT"技术,听起来复杂,实际效果就是"该出力时出力,该安静时安静"。

举个具体例子。当你开车从市区上高速时,增程器的控制系统会提前通过导航数据预判路况:前面5公里是爬坡路段,系统提前启动增程器为电池充电;进入高速巡航后,发动机驱动车轮,电机变成"助攻"角色;到了服务区准备下高速时,系统又切换回纯电模式,整个过程你几乎感觉不到动力系统的切换。

插混车的技术进化激进。2024年下半年,比亚迪DM-i超级混动和长城Hi4技术的迭代版本,把发动机参与驱动的比例从提升到。意味着什么?

增程车卖爆3万+,是靠“堆续航”还是真技术?-有驾

在高速工况下,发动机驱的效率比纯电驱动还要高。

以前大家总说"电比油省",现在在特定工况下,新一代混动的发动机比电机还省能。

黑科技的是"无感切换"技术。以前急加速时发动机介入,你能明显感到动力输出的顿挫和噪音变化。现在的电机和发动机转速同步率做到了,切换过程控制在0.15秒内完成。你踩油门只听得到轻微的电机声,完全感受不到发动机在工作,无缝衔接的体验甚至比很多纯电车还要顺滑。

能量回收系统也玩出了新花样。以前的动能回收就是刹车时发电,现在的系统能够根据前方路况智能调节回收强度。快到红绿灯了,系统提前加大回收力度帮你减速;下长坡时,系统根据坡度自动调节回收强度,既保证安全又最大化电能回收。有用户测试过,光是智能回收系统,一年就能省下800度电的费用。

热管理系统的进化也值得一提。现在的增程插混车采用了"四回路热管理"技术:电池有独立的液冷回路、发动机有独立的冷却系统、电机有专门的散热通道、车内空调还有单独的制冷制热系统。四套系统独立工作又相互协调,冬天可以用发动机废热给车内供暖,夏天电池热量可以通过专用散热器快速散发。套系统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把以前的"能耗大户"变成了"能量搬运工"。

有意思的是AI学习功能。现在的增程插混车搭载的能量管理系统,能够学习用户的驾驶习惯和常用路线。你每天上下班走同一条路,系统会记住哪些路段适合用电、哪些路段适合用油、哪里有充电桩、哪里容易堵车。开个半年,车就变成了"老司机",比你还懂怎么开最省钱。

些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整个供应链的协同进化。华为提供智能驾驶和能量管理算法,宁德时代贡献电池技术,博世、大陆等传统供应商负责发动机和变速箱优化。以前是纯电"单线程进化",现在是油电两条腿一起跑,技术迭代速度翻倍。

从被打压到逆袭,增程插混凭啥硬气了?

增程车卖爆3万+,是靠“堆续航”还是真技术?-有驾

三年前,如果你说增程插混会在2025年反杀纯电,绝对会被人笑话。那时候风向明确指向纯电动,甚至有专家预测"2025年增程车将退出历史舞台"。现在的逆袭,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用户需求的根本性变化。2022年,新能源车主最关心的是"环保"和"科技感",续航焦虑还能靠"充电5分钟,通话两小时"的营销话术糊弄过去。到了2024年,用户变得务实了。中汽协的调研数据显示,的新能源准车主最在意的是"没有续航焦虑",其次才是"纯电驾驶感"。

为什么会有变化?

真实用车场景给了最好的答案。

北方用户发现,纯电车冬天续航要打7折,原本400公里续航的车,零下10度只能跑280公里,开着暖风还要再减50公里。南方用户虽然没有低温困扰,但充电排队成了新痛点。春节期间高速充电桩排队4小时的新闻,让多少人后悔没买增程车?

层面的松绑是关键转折点。2024年10月,工信部发布新版《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明确规定纯电续航超过300公里的增程/插混车型,享受与纯电车完全相同的待遇:免购置税、不限行、新能源牌照。个变化意义重大,相当于官方盖章认定增程插混是"真新能源"。

增程车卖爆3万+,是靠“堆续航”还是真技术?-有驾

深层的原因是纯电技术路线遇到了瓶颈。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在加速,但区域不平衡问题依然严重。截至2024年底,一线城市平均每千人拥有2.3个公共充电桩,三四线城市个数字只有0.6个。农村地区是充电荒漠,很多县城连快充桩都没有几个。基础设施的短板,让纯电车的使用场景受到了明显限制。

电池技术进步虽然很快,但成本下降速度没有预期那么快。2024年,磷酸铁锂电池成本确实降到了0.6元/Wh,但三元锂电池依然在0.9元/Wh以上。要做到与燃油车平价,电池成本需要降到0.4元/Wh以下,个目标至少还需要3-5年。相比之下,增程插混通过"小电池+高效发动机"的组合,已经在成本上实现了对燃油车的优势。

消费者心理的变化也很有意思。2022年买纯电车的人,多少带点"尝鲜"心态,愿意为了环保理念承受一些使用不便。现在的消费者理性,他们要的不是概念,而是解决方案。增程插混恰好提供了"可油可电"的灵活性,既能享受纯电驾驶的安静顺滑,又不用担心续航焦虑,实用主义取向正好迎合了市场需求。

国际环境的变化也间接推动了波逆袭。2024年以来,锂矿价格波动剧烈,一度从50万元/吨跌到15万元/吨,又反弹到35万元/吨。原材料价格的不稳定,让纯电车企成本控制变得困难。增程插混因为电池用量只有纯电车的30-40%,受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成本优势在竞争中逐渐显现。

技术路线的多元化也得到了产业界的认可。以前大家认为电动化就等于纯电动,现在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不同的使用场景需要不同的技术方案。城市通勤用纯电,长途旅行用增程,商用车用氢燃料电池,"因地制宜"的思路正在成为主流。

从被打压到逆袭,增程插混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完成了技术和市场地位的双重突破。个过程说明,技术路线的成败不是由概念决定的,而是由用户的真实需求和使用场景决定的。

增程车卖爆3万+,是靠“堆续航”还是真技术?-有驾

网友吵翻了!买增程车现在算"捡漏"还是"智商税"?

最近各大汽车论坛和社交媒体上,关于增程车的争论可以说是炸了锅。支持的人说是"最理性的选择",反对的人骂是"伪新能源骗补贴"。咱们来看看些争论背后到底有什么门道。

争论最激烈的是技术路线问题。纯电派的观点很:增程车本质还是燃油车,只是多了个电池包,谈不上什么技术先进性。他们的逻辑是,既然最终目标是零排放,那就应该一步到位选择纯电,增程只是"脱了裤子放屁"。派观点在一线城市的年轻用户中很有市场,特别是那些家里有充电条件、很少跑长途的人。

增程派的反驳也很有力:技术路线应该服务于用户需求,而不是相反。他们举出的例子很实在:一个住在北京五环外的用户,小区没有充电桩,公司停车场也没有,纯电车对他来说就是"看起来很美"的摆设。增程车可以在家用220V充电,实在不行还能加油,灵活性就是实用价值。

成本账也是争论焦点。反对者算了一笔账:增程车比同配置纯电车贵2万,比燃油车贵4万,个价差需要跑多少公里才能回本?

支持者的算不一样:增程车享受新能源,免购置税省2万,不限行的隐性价值至少1万,再加上日常用电成本低,综合下来反而比燃油车划算。

环保问题是争得不可开交。环保派认为,增程车还是要烧油,本质上和燃油车没区别,算不上真正的新能源。数据派拿出了详细的计算:一台增程车年行驶2万公里,其中里程用电,里程用油,综合排放比同级燃油车低。虽然不如纯电车的零排放,但考虑到电力生产的碳排放,实际环保效果差距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问题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有人质疑增程车享受新能源是否合理,认为是"钻空子"行为。制定者的回应很明确:新能源汽车的定义不是"纯电动汽车",而是"以新能源为主要动力来源的汽车"。增程车日常使用以上里程是纯电驱动,符合"以电为主"的定义,享受相应待遇合理合。

增程车卖爆3万+,是靠“堆续航”还是真技术?-有驾

技术发展前景的争论有意思。看空派认为,增程是过渡技术,随着电池技术进步和充电设施完善,必然被纯电替代。看多派的观点复杂:他们认为未来会是多技术路线并存,不同场景用不同方案。城市短途用纯电,长途旅行用增程,商用车用氢能源,多元化趋势会长期存在。

用户体验方面的争论也很激烈。纯电用户强调驾驶质感:纯电车的加速线性度、静谧性、智能化程度都好。增程用户看重实用性:不用担心续航,不用规划充电路线,该用电时用电,该用油时用油,心理压力小。

从销量数据看,市场已经给出了阶段性答案。2025年1月,增程/插混车型销量占新能源车总销量的,个比例在2022年还只有。用户用钱包投票的结果说明,技术路线的选择最终还是要回归实用性。

争论归争论,但有几个趋势已经比较清晰:,增程插混在未来3-5年内会继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市场;第二,纯电车会在一二线城市继续占据优势地位,特别是在支持力度大的地区;第三,技术路线的选择会越来越多元化,没有哪技术能"一统江湖"。

所以买增程车到底是"捡漏"还是"智商税"?

答案很简单:如果你的使用场景匹配增程车的优势,那就是捡漏;如果你的需求适合纯电或燃油车,那确实可能是智商税。

技术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是否适合的问题。

增程车卖爆3万+,是靠“堆续航”还是真技术?-有驾

结语:增程插混的"反杀",其实是新能源的"补课"

从被打压到硬刚,增程插混用十年时间走了纯电十五年的路程。个过程不是偶然的,而是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回顾轮"反杀"的关键节点:2023年技术突破解决了效率和成本问题,2024年松绑给了平等竞争机会,2025年用户需求变化提供了市场空间。三个因素叠加,造就了增程插混的今天。

场技术路线之争的背后,反映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概念驱动"向"需求驱动"的转变。以前大家比的是谁的技术先进、概念前卫,现在比的是谁能好地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增程插混的逆袭,本质上是实用主义对理想主义的胜利。

说白了,不是谁"取代"谁的战争,而是新能源体系在自我完善:纯电适合激进派,增程插混照顾务实派,氢能源服务特殊场景,大家一起把新能源的蛋糕做大。多元化的技术路线,才能满足多样化的用户需求。

2025年才刚刚开始,场"反杀"大戏还有很多看点。固态电池什么时候量产?

充电技术能不能再突破?

会不会继续调整?

些变量都可能影响技术路线的竞争格局。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用户的真实需求永远是技术发展的最终指挥棒。

无论是支持纯电还是偏爱增程,理性选择比盲目站队重要。技术路线没有标准答案,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