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让渡鸿蒙智行销售主导权? 最新回应:一场“放权不放命”的渠道革命!
华为鸿蒙智行的销售模式突然生变! 7月7日,多家媒体曝出猛料:鸿蒙智行旗下智界(奇瑞合作)、尚界(上汽合作)、享界(北汽合作)三大品牌,正由车企主导筹建专属销售网络。 这意味着,未来这些车型的销售和售后将不再完全依赖华为门店,而是通过独立渠道运营。
消息一出,舆论炸锅,“华为要放弃汽车业务主导权了? ”
知情人士火速回应:华为仍是“总指挥”! 销售、营销、服务依旧由华为统筹,调整只为“拓宽销售路径、满足多元需求”。
华为的“放权”逻辑:车企终于能自己卖车了?
表面看是“让渡销售权”,实则是华为对合作矛盾的精准拆弹。
车企抱怨已久:“品牌是我的,零件采购也是我的,凭什么销售全交给华为? 太拧巴! ”。 这种权责错位导致车企积极性受挫,尤其销量不及问界的品牌(如智界、享界)更显被动。
华为的解法很干脆:你们建网,我定规则。
智界和尚界早在5月就启动经销商招商大会,全国第二大经销商永达汽车已入驻尚界专网。 享界紧随其后筹划独立渠道。 但华为牢牢把控核心环节:产品定价权、营销策略、用户体验标准,中控台屏幕上跳动的每一个数据,依然流向华为的“销售漏斗看板”。
任正非的战略意志也浮出水面:
“吃几块‘甜点’就行,剩下的开放给别人赚钱。 ”华为的“甜点”正是技术霸权(如ADS智驾、鸿蒙座舱)和品牌运营,而低利润的流通环节,则甩给车企承担。
鸿蒙智行分网:一场迟来的“分家”
这场调整早有伏笔。 问界(赛力斯合作)早已独立建网,其用户中心交付占比从30%飙升至50%。 而其他“三界”混在华为展厅里,越来越像“配角”:
车型打架:30万级的问界M7和智界R7,同厅销售导致内耗;
展位告急:华为商超店仅能摆2-3台车,五款车挤在一起“互相挡道”;
品牌模糊:百万级尊界和20万级尚界同店,消费者看得精神分裂。
分网后,各品牌终于能“亮出肌肉”:
尚界主攻20万级大众市场,用户中心选址需贴近高流量商圈;尊界锁定百万豪客,展厅必须配贵宾室和定制化服务。
销量狂飙背后,华为的渠道已撑到极限
华为的紧迫感来自两个数字:
2025年100万辆年销目标,但上半年仅完成20.52万辆;
6月单月交付52,747辆创纪录,问界独占44,685辆,新上市的享界S9环比暴涨94.7%。
渠道压力肉眼可见:
华为全球5000家门店曾是销量引擎,但如今塞满手机、平板、汽车,体验空间逼近极限。 更现实的是,卖车不赚钱。 行业价格战血拼,流通环节利润薄如刀片,华为甩掉“重包袱”才能聚焦高附加值的技术战场。
消费者会买账吗? 服务体验面临“拆盲盒”风险
用户最担忧的是:离开华为门店,服务质量会不会跳水?
华为渠道以“海底捞式服务”著称:统一话术、神秘客抽查、90%问题在线解决。 而车企自建渠道能力参差:北汽、上汽的燃油车4S店与华为标准差距显著,奇瑞更是渠道薄弱。
经销商永达的加入是一剂强心针。 这家曾代理BBA的巨头,带着成熟的高端客户资源和资金实力进场。 但能否复刻华为的“变态服务”? 仍是未知数。
华为的底牌:技术霸权永不放手
无论渠道怎么变,华为的命门始终未动:
技术命脉:全系车型强制搭载华为ADS智驾、鸿蒙座舱,车企连销售数据都要经华为中台;
品牌烙印:车尾清一色贴“鸿蒙智行”标,用户只认“华为车”;
数据霸权:从APP浏览轨迹到试驾路线算法,用户数据尽归华为。
一位车企人士直言:“所谓放权,不过是让车企帮华为扛渠道成本,自己继续当‘幕后大佬’。 ”
这场“放权不放命”的调整,究竟是华为的以退为进,还是车企的绝地反击? 答案将在消费者用订单投票时揭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