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港股上市背后新增长与风险的双重考验
这几天,大家都在谈赛力斯上市,香港敲钟的那一刻,就等于中国车企又创造了新纪录,因为,140亿港元的募资,创历史第一,更重要的是,市值、认购金额都让全球看到了中国新能源车的巨大潜力,其实资本热度背后,我们不光要看到赛力斯的高光,还得聊聊潜在挑战和新变量。
赛力斯能走到这步,不容易,因为,从一家重庆弹簧厂变成现在这种主板巨头,背后的转型和升级,离不开战略定力,真正让赛力斯火起来,是与华为的深度合作,问界M9就是销量冠军,因为这波绑定,赛力斯的营收、利润水平都飞升,上市当天各路机构扎堆认购,比如重庆产业母基金、林园基金、施罗德等等,合计达8.26亿美元,占比接近一半,这阵仗在车企圈不多见,而这显示出对赛力斯和新能源板块的长期信心。
回头来股价上市第一天还是有波动,盘中甚至跌超6%,也就是说,大家热情很高,但还是有点担心,比如高估值、海外风险等等,很多分析师说,“港股定价比A股低”,绿鞋机制对稳定还是有帮助,但护盘归护盘,真正的考验在后面。
这140亿港元怎么用才更重要,因为赛力斯说清楚了,七成给研发,两成投海外,剩下的一成搞运营,这笔钱直接指向赛力斯的两大短板,也就是自主技术和国际化进程,说实话,车企的技术壁垒很高,如果长期靠单一合作,风险很大。
举个例子,2025年上半年,赛力斯研发投入涨到52亿,同比激增一倍半,研发人员占比36%,魔方平台和超级增程这些技术,就是赛力斯为了“去华为依赖症”提前布局,因为现在问界贡献了九成营收,独立性就很关键。
赛力斯主动承认,如果问界需求下降,业绩就会受影响,其实这种业务结构在很多消费品牌里常见,比如耐克在中国市场,营收一度高度依赖上海和广东,一旦出现调控或消费波动,立刻反应到报表,所以赛力斯也清楚,要多条腿走路。
与此类似,美国福特曾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高度倚重皮卡系列,结果市场掉头时,全公司跟着波动,后来福特花了三年多结构调整,才缓过来。由此可见,赛力斯若想避免同样的风险,就得在核心技术和市场层面更快分散依赖。
说到技术升级,其实全球车企都在比谁创新快,比如特斯拉几年前推FSD无人驾驶,直接拉高市值和想象空间,而比亚迪常年在电池端领先,靠的是每年百亿投入,赛力斯这次分配研发资金,也是向大厂看齐,是否能走出“华为影子”,还得看执行力。
顺着这个话题,再翻海外市场,其实赛力斯已经布局70多个国家,欧洲总部设在荷兰,但真实营收很低,2022年海外占比还有11%,但去年直接掉到不到3%,这种下滑不是个案,其实大部分中国车企全球化都没想象中顺利。
比如极氪汽车,上半年欧洲招募经销商,结果不适应当地政策导致销量受阻,同样,蔚来进入德国,第一年就遇到动力电池适配难题,必须升级热管理系统,否则冬季续航大降,赛力斯也面临类似问题,中东市场要高温版本,寒地要加热功能,这些本土化研发投入,拉长回报周期。
赛力斯计划三年内在欧洲、中东开100家体验中心,覆盖八成国际超充网络,听起来很猛,但其实海外还有特斯拉、BBA在前面,能否突破重围其实是未知数,各地法规、补贴政策随时变,对资金、反应速度要求极高。
与此赛力斯在新增长点上也在找突破,比如今年跟字节跳动火山引擎合作布局人形机器人,想借助AI和智能硬件找到“第二曲线”,这条路商业化还早,别说卖成百上千辆,能不能把相关技术落地量产,目前没人敢拍胸脯保证。
财务层面,还得看负债率。赛力斯去年资产负债率接近九成,虽说今年降到七成多,但比行业高不少,这意味着如果海外扩张资金回收慢,可能会影响公司灵活性,其实类似问题,蔚来和小鹏都遭遇过,高负债压力下,独立创新和全球营销步伐都会放缓。
除了这些硬性挑战,其实新能源产业链现在进入“下半场”,国内卷完才开始全球淘汰赛,赛力斯靠问界打开知名度,登陆港股算是拿到入场券,真正厉害还得靠自主体系输出,能否保持每年四成的销量增速,尤其在特斯拉和BBA双面压力下,能不能用技术和渠道打开国际局面,这才是赛力斯成败关键。
举个新例子,今年印度市场成长很快,塔塔和马恒达两家本土企业分食市场,美国车企比如福特想切入,但因为成本高、适配慢迟迟找不到突破,赛力斯如果想复制国内增长,在地缘、产品、定价上都得再定制,光海外铺网远远不够。
港股上市带来的140亿港元,是实打实的燃料,但能不能烧出世界级影响力,还取决于内部执行力,外部政策变化,以及赛力斯自身的创新速度和企业韧性。
说到这,其实更值得开脑洞,下一步赛力斯会用这笔钱如何打磨技术和国际化?人工智能、机器人、汽车三线齐发,能否为中国车企探索出新范本?新能源淘汰赛加速,谁能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才能真正做大做强赛力斯,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