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问界是赛力斯与华为携手打造的智能电动车品牌,而赛力斯此前也拥有一个颇为响亮的名字——东风小康。
相对于如今科技含量颇高的智能电动车而言,微面似乎没什么技术含量,如此一来东风小康就成了好事者“调侃”问界的利器。
虽说从科技含量的角度来说,微车与智能电动车不可同日而语,但东风小康完成从微车到智能电动车的跨越是值得肯定的。在当年红遍中国大地的微车品牌中,只有东风小康完成了这一壮举。诸如,哈飞、昌河等曾经微车市场的佼佼者早已倒闭,五菱仍困在品牌向上的漩涡里,迟迟无法脱身。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像这样成功的转型,在东风小康的发展史上有过两次。
从弹簧厂到智能电动车
上世纪80年代,重庆巴县凤凰电器弹簧厂在重庆市沙坪坝凤凰镇注册成立,张兴海带领十几个人从做弹簧的手工作坊开始创业,当时该厂的产品以生产电器簧、微车座垫簧等为主。在那个摩托车还是主流交通工具的年代,张兴海开始将目光转向了摩托车领域,1996年先前的弹簧厂又更名为“重庆长安减震器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摩托车、微面及助力车减震器,并迅速成为中国减震器的行业领跑者。
在减震器业务的支撑下,张兴海还涉足了摩托车制造,成立了重庆新感觉摩托车有限公司、再加上在2003年5月成立的重庆渝安创新科技集团,三家企业合并为重庆渝安集团。
2003年6月27日,渝安集团与东风汽车公司、东风实业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东风渝安车辆有限公司”。渝安集团借力东风进军微车市场,东风小康就此诞生。当时,刚加入WTO不久的中国正在强化经济建设,对既能载货又能拉人的面包车需求量颇高。
2005年5月22日,第一辆东风小康微面在武汉隆重上市,2007年东风小康请王宝强作为品牌代言人,而此时《士兵突击》正在热播,东风小康开始一夜爆红。2010年5月东风小康第50万辆汽车正式下线,与此同时,东风小康在湖北十堰建设的第二工厂正式投产。
2012年,东风小康开始从传统微车向乘用化转型,推出高端微客V29、C37等车型试水升级市场。次年9月正式推出了首款紧凑型MPV车型——风光。风光上市后3个月内销量突破3万辆,2013年12月跻身MPV销量榜前五,标志着东风小康在乘用车领域的初步成功。
2016年,东风小康将“风光”升级为独立乘用车品牌,并推出首款SUV风光580,在那个SUV市场突飞猛进的时代,风光580半年销量就达成了8.67万辆,顺利成为市场黑马。
就在东风风光进军SUV市场的同时,小康股份也在谋划着自身的新能源产品。
2016年1月,小康股份的全资子公司SF Motors在美国成立,同年10月,SF Motors以约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公司AC Propulsion Inc(简称“ACP”)及其子公司香港e.motor Coporation Limited 100%股权和二级子公司北京亿马先锋汽车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
次年,SF Motors又收购了AMG的民用汽车工厂和电池系统公司InEVit的全部股权,并计划于2018年推出首款高端电动车。
彼时,同样在美国买买买的还有鲁冠球的万象集团,万象通过收购菲斯克汽车的方式创立了Karma品牌,目标同样是打造高端电动车型。
在那个造车新势力丛生的年代,SF Motors和Karma品牌是国外起家,逐步向中国市场推进的典型代表,为了在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分得一杯羹,Karma品牌曾在2019年上海车展上展出了三款概念车,而SF Motors则以金菓EV的名号进入中国市场,为了凸显自身的智能化标签,金菓EV还曾赞助过央视的《机智过人》。
只不过金菓EV的名字没用太久,就正式更名为赛力斯了,其2018年在美国硅谷发布的SF5、SF7两款车型,也成了后续获得华为加持的首批车型。
与华为彼此成就
其实在同华为合作之前,小康集团还与阿里巴巴达成了合作,以便为金菓EV赋能。
小康集团与阿里巴巴分别在2018年8月和2019年1月签订了两次合作协议,双方计划以汽车智能为核心,围绕车联网平台、营销云中台、钉钉办公系统等智能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彼时阿里巴巴刚为上汽打造出斑马系统不久,首款搭载这一系统的荣威RX5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虽说小康集团在智能电动车领域的布局较早,但却迟迟未能正式量产上市,就在SF5、SF7刚刚发布的2018年,蔚小理的首款车型也都已经问世,并且蔚小理的量产交付工作比金菓EV快了一步,SF5、SF7原本亮眼的智能化功能开始逐步暗淡。
动作慢且频频更名,业内对金菓EV的质疑声逐步蔓延了起来。
为了改变这样的状态,2020年4月已经更名为赛力斯的金菓EV与华为达成了深度合作,正式推出了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彼时,华为正在被美制裁中艰难度日,就在赛力斯与华为达成合作后的一个月,使用美技术的晶圆厂(如台积电)开始停止为华为代工芯片,麒麟9000成“绝唱”。同年9月,台积电、三星等正式断供芯片,华为手机国内份额开始迅速下滑。
年报数据显示,2020年,华为业绩增长速度放缓,但基本实现了经营预期。2021 年,华为消费者业务(终端业务)实现营收 2434.31 亿元,首次出现了同比下滑,且下滑幅度高达 49.6%,可谓是腰斩。
一个是品牌影响力不足打不开市场,另一个是急需开辟新业务来弥补手机业务的亏空,此时的赛力斯和华为表面上虽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华为下场造车的猜测和赛力斯丢失灵魂的质疑,这样的舆论环境无时无刻不在挑拨着赛力斯的神经。
“那时候别人都不看好我们,也没人愿意跟我们合作,只有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愿意合作。”余承东在回忆华为同赛力斯的合作时曾这样表示。
在任正非拍板华为禁止造车的情况下,余承东努力推进智选车模式,问界品牌就此诞生,经过华为技术加持的问界正式登陆华为的展厅,并迅速以行业黑马之姿引领智能电动车的发展,赛力斯就此成为首个被“华为光环”照亮的车企。
此后的故事人尽皆知,问界的优异表现,引发了汽车行业的连锁反应,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投入华为的怀抱。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赛力斯全年营收达1451.76亿元,同比大增305.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59.46亿元,新能源汽车毛利率达26.21%。2024年,赛力斯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426,885辆,同比增长182.84%。其中,问界M9全年交付量突破15万辆,连续11个月蝉联中国市场50万级豪华车型月度销冠;问界新M7年度累计交付近20万辆,荣获2024年新势力车型年度销冠。
写在最后
回看赛力斯三十多年的发展史,不难发现,这是一家永远不甘于现状的企业,从弹簧起家到摩托车、微车、乘用车再到现如今的智能电动汽车,几经沉浮终于成为了现在的模样。
在多数人看来,赛力斯的腾飞是华为倾囊相助的结果,甚至给出了“赛力斯就是个代工厂”的武断结论。
但在小编看来,这样的结论太过偏颇,试想在华为面临制裁风险、业内灵魂丢失论此起彼伏的情况下,赛力斯选择与华为合作是需要面对巨大压力的。
正所谓不破不立,在电动化、智能化正在颠覆汽车行业的宏观大势下,谁先放下历史的包袱跨步向前,谁就有抢夺先机的机会,从这里看来,即便是赛力斯没有搭上华为的快车,其也将与地平线、Momenta等一线的供应商达成合作关系,共同探讨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而对外合作只是成功的催化剂,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种子才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