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办公室的空气有点乱,咖啡机在角落里咕噜咕噜地冒着热气,一个同事突然半喊半笑:“钛7又涨啦!”
声音像是在交易大厅盯盘的人突然看到拉到涨停。
我正低头写东西,手里的笔差点掉下来——这才第二周啊,上险量已经冲到2160辆,比第一周硬生生多了900多。
要么是车喝了红牛,要么比亚迪给它打了鸡血,不然这种速度真说不通。
我后来翻数据的时候忍不住笑,这曲线往上的干脆劲儿,比高铁进站还利索。
想起首周1260辆时,还有人一副“先看看口碑”的样子,就好像新开的餐馆,你路过几次没进去,因为怕踩雷;结果两周不到,人家门口就排队唱《青花瓷》了。
这种节奏让我怀疑比亚迪是不是提前把剧本都写好了,只等市场按cue走位。
方程豹这个系列,其实去年下半年就开始埋伏。
他们没大张旗鼓,但每一步都很精准:新能源SUV、得有性能、有设计,还得让你觉得自己买的不只是车,而是一种身份标签。
宋、唐、汉早就是这么玩的,不过这次换成“豹”,名字带野性,更容易让人脑补出猎场和追风的画面。
钛7明显是他们精心雕刻出来的爆款模板,今年剩下时间,它就是C位,那些其他车型统统做陪衬。
看二手圈的人对上险量特别敏感,因为这是交付后真实上路的数据,不是发布会上PPT随便吹的数字。
而且高上险量意味着保值率稳,对早期用户来说相当于一个安心符。
有老炮儿买车前专门查这个,一看走势稳,他们心里也踏实。
所以钛7这波数据,不光能吓到竞争对手,也会吸引那些犹豫中的潜在客户——朋友圈晒提车照,就是最直接的广告。
比亚迪这回没有用价格战撕市场,而是玩定位加话题营销。
“生态”“美学”这些词,看起来虚,其实特容易制造参与感。
不懂车的人也能聊两句,从科技圈拉到艺术圈,再捞一拨文化爱好者,很轻松地扩大受众范围。
这套玩法跟智能手机行业的新机发布逻辑挺像:先造概念,让大家产生期待,然后用实际体验填满概念里的空洞。
当年小米第一次搞发布会,也是这样,用故事包裹技术参数,把冰冷的数据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当然,这种井喷式增长背后总有风险,比如产能爬坡稳不稳?
供应链有没有卡脖子的地方?
现在整个新能源行业都盯着芯片、电池这些关键部件,如果某条链断一下,全盘节奏可能瞬间乱套。
不过从比亚迪过去刀片电池扩产的方法来看,他们抗压能力确实强,自研比例高,被别人掐命门的概率低一些。
中国新能源市场现在更像竞技场,各家轮番冲刺,谁慢一点都有可能被边缘化。
五年前,两星期卖2000辆可以拿去做年度案例课件,如今只能算漂亮开局,因为消费者选择太多,新鲜感消散得快。
我甚至觉得钛7肩负的是双重任务:一方面测试新的设计语言和细分赛道反应,另一方面为未来几年产品矩阵铺路。
如果它最终月销真摸近万台,我们见证的不止是一台成功车型,而是一整套成熟打法,到时候同行恐怕得重新规划竞品策略,在会议室讨论怎么挡住这只豹子继续跑。
我还想到蔚来ES6,当年上市也是惊艳,可因为服务网络没完全跟上,一些潜在用户观望退订。
所以热度之外,售后与体验才是真正留人的关键因素。
方程豹作为年轻品牌,需要证明自己不是昙花型选手,否则第三周破3000、第六周跌回1500这种剧情,在汽车圈并不少见。
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购买决策常常受情绪驱动,有时候网友就像放大镜,只盯着别人的芝麻,却懒得管自家的西瓜裂没裂。
当初理想L9火遍全网,也有人质疑长期稳定性,可事实证明,只要持续给用户正反馈,那些噪音迟早消散。
所以我的兴趣并不仅仅停留在数字游戏层面,我更关心的是,这只豹子跑起来究竟按什么路线走,是循规蹈矩刷成绩单,还是偶尔拐进小径给大家制造惊喜?
第三周如果真的破3000,我们或许还能期待第四周继续飙升,又或者,下个月醒来发现它悄悄改玩法,把所有围观者晾在原地发呆——你说,它会不会哪天突然跳墙去抓个兔子呢?
全部评论 (0)